木材支撐砂拉越的經濟發展超過半個世紀,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工業知道多少?砂木材博物館設立在砂拉越木材業發展局(Pusaka)大樓底層,館內主要展示以砂木材業歷史與發展相關的展品與資料,幾個分區以不同單元簡單介紹關於林業的課題,包括:砂森林分布、砂森林野生動物、植物的組成、木材種類、森林產品、砂地形與森林模型、伐木作業過程、下游工業的操作、人民文化與生活中的木材、木材運輸等等。雖然展館規模不大,但能看到和了解到一些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對中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場域。
●砍伐前談保護
一進門口,就可以看見幾個用樹皮和藤席製作的展示櫃。這些展示櫃先向訪客簡單介紹砂拉越的森林,包括一些標誌性動植物,如砂拉越州鳥、州花、州樹、州魚;接着從地圖上了解砂拉越的森林分布,除了生態性的分類之外,砂拉越的森林也按照其功能,分為伐木林、種植林、保護林、土著習俗地等等。砂拉越的森林裡的動物和植物都非常多,其中有哪些是受砂拉越法律條規所保護的呢?人們在進行砍伐森林活動時,要避免傷害這些動植物。用錢有這麼一個道理,就是先儲蓄,有剩餘才用來花。對森林的使用,我們也要抱着這樣的作法,先把該保留的,保護的都做好,可以使用的才使用,不要全都用光了,以後就沒有森林來保護我們。


●砂地形與森林
在開始說木材之前,我們首先看一看館內的立體模型,了解砂拉越的地形、地理和森林種類,因為環境與樹木的生長息息相關,不同的環境會生長培養出不同種類的樹木,同時也會影響樹木的特質。伐木工業一般在森林資源豐富的高原、中原與平原森林,靠山靠水生活的土著把村落建在哪裡?又在哪裡進行輪休種植,他們的房屋和木材有什麼關係?伐木業與河道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都可以請解說員告訴你(需預約)。

●林業知多少?
林業是什麼?林業是以森林為資源而發展的一個大行業,和一條河流一樣林業有分上中下游作業,旁邊還有一些支流,進行相關的工作。伐木上游作業,木材廠是中游作業,而家私廠就是下游作業。這一條長長的流線,可以說是從伐木工人拿着電鋸進入木山(伐木林)開始,他們將高大樹木鋸倒,把巨大樹桐以陸運、空運和水運的方式運送出山,之後這些木桐被送到哪裡?有誰來記錄和檢查?送到木材廠後,原本圓柱形樹桐會被做成什麼東西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木材博物館裡。館裡有兩個安置在玻璃中的模型,其中一個是按照鋸木廠的作業流線來製作,讓我們能看到,樹桐送到工廠之後,經過哪些加工過程,最後成為可以出口到國外的木材。而另一個模型是一棟房子的結構,向訪客展示木材如何被應用在建築上。
除了主要的木材之外,藤也是另一種重要的森林產品。藤製傢具、藤席、藤籃,這些東西不僅摸起來觸感光滑,紋理自然而好看,色澤明亮,還很實用耐用。不過藤是從哪裡得來的?在變成傢具之前,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博物館裡有一系列的照片搭配簡單文字,說明土著如何到森林裡採集藤,之後又將藤如何處理,使它變成可以用來製作傢具和編織的材料。



●認識砂木材
砂拉越有超過3 0 0 0 種樹種, 其中將近1 0 0 種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大約70%來自於龍腦香科植物,比如:柳桉木(meranti)、婆羅洲柚木(kapur)、油仔木(keruing)、南洋櫸木(selangan batu)、山桂花木(mersawa),不屬於龍腦香科的商業木材則有拉敏木(ramin)、油楠木(sepetir)、春茶木(nyatoh)及海棠木(Bintangor)等等。
每種樹木都不同,所產生的木材也不一樣。要確定一棵樹或是一塊木板的品質或種類,最好的方式是采其樣本進行科學鑒定。不過,一般人如果對樹木和木材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或是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的話,可以透過觀察樹木或木材的特徵,如:邊材、心材、橫向樹脂溝、紋理、顏色、氣味、重量、硬度、表面光澤、觸感等等,來辨識來識別和猜測木材種類。砂拉越出產的木材可分為四個等級,即:A、B、C、D級,各種木材以其耐用性、堅固性等等來分級,A級木材是上等木材,B級木材品質比A級低一些,D級為最低級別,A級木材都是一些比較堅固、結構牢實、耐高溫與潮濕氣候,比如:著名的鐵木。木材博物館的展示廳陳列出砂20多種木材產品樣本和原木,看板附上每種木材的簡要資料、樹種名字、木材特徵、優缺點、用途等等。展示廳一角放置了一個旋轉掛架,上面掛着100塊刻上木材樹種名字的砂木材小型樣本,讓觀眾以看、聞與觸摸來認識本地木材。


●生活中的木材
既然木材是很棒的天然材料,那麼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又可以從哪裡看到這些珍貴的木材呢?其實木材離我們並不遙遠,並不是只有在森林裡或是木材工廠才能看到,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木材在我們生活中各個方面里都“有跡可循”。尤其是在我們祖輩父輩小時候的那個時代,各種的化學材料和金屬材料還沒被發明、發現和普遍使用之前,木材更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博物館收集了早期本地人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的木製品與照片,將它們按人類四大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分類,讓大家看到木材如何被廣泛使用在早期本地人的生活里和經濟活動中。衣和食部分的展品:包括樹皮衣、廚房用具、器皿、葯椿臼與杵、竹籃等,住屋部分以各種房屋的照片展示木料建材,行,即交通,這部分以船隻模型向訪客介紹,那些上好木材的用途。除了這四個基本方面之外,木材也用來製作樂器、藝術品、遊戲工具、武器還有宗教用品。
在這個展示廳里有五件很特別的古老木質工具值得大家一看和進一步了解的,那就是椰油提取器、甘蔗汁提取器、植物油提取器、稻穀風選機、稻穀脫殼器。在先進自動機器還沒有誕生之前,原來農民都是從森林裡砍伐樹木,來製作傳統的手動工具,這些工具除了讓我們看到木材的優點之外,還能讓我們看到以前人發明工具的智慧。在有了方便使用的全自動機器之後,這些古老工具已經被淘汰得七七八八了,因此這些工具在博物館之外的其他地方,很難看到。







←


報導/攝影
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