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翻開石頭,你可以看見什麼?

翻開石頭,你可以看見什麼?

如今去不了非洲看角馬遷徒,更邁不開腳步到動物園觀察動物,但其實可以不必這麼悲觀,疫情限制令下,小朋友們依然可以省時省力省錢,就能探索身邊無限的可能。換句話說,只要我們細緻一些,就會發現,從土壤到水體,從車庫到後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生物,它們都是自然觀察的好對象。

記得日前才分享了孩子們可在自家花園或路旁觀察大自然,今天我們再把腳步挪近一些,甚至連動作都是孩子們最愛玩的,那就是“翻石頭”。可別小看這動作,石頭下面,可是擁有非常多有趣的“土壤動物”,具體是如何,我們就來讀讀看唄!

●“自然觀察”要遵守的基本規則

雖然是在身邊就可以開展的自然觀察,但是人類和自然,和野生生物打交道,依然有一些基本的準則需要遵守。當然,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證我們自身的安全。有些小動物會咬人,甚至帶有毒性,因此不認識的動物千萬不要直接用手碰觸。其次,所有的生物都屬於大自然,原地觀察就好,如果想要看得更清楚,可以放在容器中觀察,但是別忘了把它們再放回原位。

此外,小朋友在“翻石頭”之前,這些事你們必須記住,第一件事,是在於你們所選的石頭!首先,石頭的大小要合適,太小的石頭下面藏不住東西,太大的石頭,你們又搬不動,所以只需選成人手掌大小的石頭就可以了;其次,石頭下面最好是土壤,特別是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因為很多小生物是以腐殖質為食的,而大一些的生物又通常以捕食這些小生物為食。

如果石頭下面全都是落葉也不不合適,落葉之間的縫隙很大,小動物們可以迅速的跑掉讓你們見不着。最後,是土壤濕度,較為濕潤的土壤中可以找到較多生物,不過也不能過於潮濕,潮濕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有限,不利於生物生存。總而言之,不大不小,不幹不濕,一切都是那麼剛剛好最佳!

至於第二件事,你們需要準備一些工具,才能觀察石頭下面的土壤動物。比如可以考慮準備一副手套,以防你們的手被石頭劃傷。其次,可以準備一些透明的小容器,如此一來,當發現一些動物,就可以將它們放入容器中暫時觀察,這些容器可以是平時吃零食剩下的瓶瓶罐罐,洗乾淨就可備用。再來,也可以準備一些小勺子,平時吃冰淇淋的那種小塑料勺子就可以,用它來抓一些體型小,跑得又快的小動物非常方便。

●土壤動物,按照大小分四類

體長大於2毫米的,一般叫做大型土壤動物,這一類主要有蚯蚓、蜈蚣、馬陸等,它們比較容易用肉眼看到,觀察起來也相對容易;體長0.2-2毫米的中小型節肢動物,這些動物想要看清,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可以準備一個放大鏡,幫助孩子觀察;剩下的兩類是濕生的土壤動物和更加微小的一些生物,觀察起來非常困難,可以直接忽略。

●你可能會遇到的“土壤動物”

★如何判斷它們是不是昆蟲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數腿兒,有六條腿的,基本上就是昆蟲了。在昆蟲里,認知度最高的土壤動物莫過於螞蟻了。可千萬不要覺得“螞蟻有什麼可看的”,在石頭下的螞蟻,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呢!

鋪道蟻、掘穴蟻、收穫蟻等都是石下的常客,有時候甚至能看到驚慌失措的螞蟻們叼着一些白色的小顆粒匆忙轉移。這些顆粒是它們的幼蟲。筆者最近一直在花園裡待着,果真在石頭或者磚塊下發現一群銜着白色顆粒的螞蟻,看來我們在翻動石頭時干擾了它們的生活,所以才會急着搬運幼蟲,將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不過,你們可知道,相比於幼蟲,螞蟻的蛹較少見。蛹期的螞蟻,觸角、頭、胸和足非常明顯,不再是一副肉蟲子的模樣。這裡有張圖片就可清晰的看到它們的模樣,是不是很有趣。當然,比蛹更為少見的就是蟻后了。蟻后可是螞蟻們的核心,通常都深藏於地下,除非非常偶然,或者更深入觀察,才有可能看到身材龐大的蟻后。當然,比起忙碌的工蟻,蟻后的生活則簡單的多,它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不停的產卵生育。所以,當你們發現蟻后的時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千萬別把它搞死了,因為通常而言,蟻后一旦死亡,整個龐大的螞蟻帝國就會在短時間內灰飛煙滅。

螞蟻作為一種真社會性的昆蟲,組織嚴密,有兇猛的兵蟻看家護院,有環境穩定的巢穴遮風避雨,還有充足的食物儲備,如此優越的條件,難免會有一些小生物動起了借宿的念頭。這些借住在螞蟻窩裡的傢伙,就叫蟻客,也就是“螞蟻窩裡的客人”。不過這些“客人”未必都那麼友好,不少種類溜進蟻穴,是要以螞蟻的儲糧,甚至是螞蟻卵和幼蟲為食

蟻蟋是最常見到的蟻客之一,它們是一種小型的蟋蟀,長得胖胖的,但是卻沒有翅,也不會鳴叫,它們經常在蟻穴中忙碌的進進出出。如果觀察的時候,離它們太近,或是有螞蟻對它們起了疑心,它們才顯露出蟋蟀的一面,一躍而走。而除了蟻蟋,螞蟻洞里的客人還有很多種,蟻甲、擬步甲、閆甲甚至蜘蛛,都能在螞蟻洞里找到。

這就是典型螞蟻窩裡的客人“蟻蟋”啦!

★第二類是“叛變”出昆蟲綱的六條腿蟲子

六條腿兒的都是昆蟲嗎?當然不是,有一些六條腿的蟲子是例外。它們原來的確屬於昆蟲,不過現在已經“叛變”出昆蟲綱,自己獨立建綱了,比如,雙尾綱的鋏尾蟲(原來的昆蟲綱雙尾目),原尾綱的蚖(原昆蟲綱原尾目)和彈尾綱的跳蟲(原彈尾目)。這些蟲子大多個頭很小,觀察它們可得盯緊了,不然一溜煙就消失不見了。

★第三類是其他節肢動物

首先是“潮蟲”,跑得慢,非常好觀察。它又被叫做“西瓜蟲”、“卷甲蟲”,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陸生等足目生物的俗稱。沒錯,這些傢伙和螃蟹、蝦這些餐桌上的美味同屬一綱,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之多。它們長得都很像,不過有的能夠把自己的身體捲起來,屬於瘤潮蟲科、卷甲蟲科和甲殼蟲科,有的則沒有辦法捲起來,歸屬於鼠婦科、氣肢蟲科等科,它們性情溫順,人畜無害,如果你們見到了,不妨把它們抓起來看看到底能不能蜷成一個小球。

其次,是蜘蛛,而且有時候還能碰到又胖又大的蜘蛛。不用害怕,這些蜘蛛,絕大部分對人類構不成威脅。當它們突然暴露在陽光下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逃跑,跑到黑暗之中去。

然後,是蜱蟎。它的個頭跟蜘蛛比,要小得多。有時候,要仔細看,才能發現土上隱約的有圓圓小東西在跑,這多半是一隻蟎,蜱蟎是一個很大的分類類群,全世界可能有近百萬種,絨蟎算是其中的顏值擔當,有的種類也比較大,便於觀察。

不過,這一亞綱中也有不少對人類有威脅的物種,恙蟎、蜱等通常會吸食人們的血液,甚至傳播疾病,它們通常生活在草叢茂密的地方,所以你們要是去這樣的地方活動,最好穿上長褲,並紮好褲腿,以防它們的侵襲。

最後,是節肢動物里腿腿腿腿多的一大類,它們被稱為多足亞門。最熟悉的當屬長腿的蚰蜒,短腿的蜈蚣,這倆都屬於唇足綱。而多足亞門另一大類是倍足綱的馬陸,俗稱千足蟲,它們和唇足綱最主要的區分就在於腿上:唇足綱每個體節上有一對足,而倍足綱則要加倍,每個體節上有兩對足。

●翻石頭小貼士:

1)潮濕的落葉中往往會有曲鏈孢霉等黴菌,如果對黴菌過敏的小朋友需要做好防護,帶好口罩再動手。

2)注意量力而行,不要試圖搬動太大的石頭,否則容易拉傷,鬆手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砸別人的腳也是不行的。

3)觀察結束後別忘了把石頭再放回原位。

4)大部分石頭下面的生物對人都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乾燥的石頭堆中翻找,要小心裏面會藏有蠍子。

5)有的地方,特別是落葉堆里可能會有蛇存在。如果懷疑有蛇,可以先用棍子敲敲地面、石頭,這樣能趕跑蛇,且並不會影響石頭下面的小生物們。其實和我們害怕它們相比,它們更加害怕我們,如果萬一真的遇到蛇,趕跑就好,請放它們一條生路,蛇也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份子。

綜合文︰薇恩
部份照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