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時代的進步,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常常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對於孩子的期盼也越來越高,希望兒女成才的心日益劇增,因此對於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
來自台灣的蘇春香老師透過親子教育線上直播,和大家分享教育上的心得,那就是教育孩子先從孩子的心開始。

正確觀念從小灌輸
蘇老師說,教育要從小做起。中國的弘一大師李叔同在《兒戲》作品裡提到,教育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身不移。
蘇老師解釋,我們都知道,生命的主導觀念,一輩子在心裡難以移除,要孩子成才必須在他小的時候把正確觀念灌輸入他的心裡,先入為主,成為內心的主人,且這些想法一輩子都難以改變,所以家長們希望如何教育孩子,就應把那個念頭和想法從小輸入小孩心裡。

她說,教育小孩從小做起,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家長的陪伴。在台北有一個地方,那就是板橋運動場,附近有板橋國小,每天都可看見足球隊員包括幼兒園小選手在當地練習足球。他們從小開始訓練,不論是低年級和高年級的足球隊員都不斷練習,幼小階段的孩子是以玩遊戲方式進行,主要是讓孩子喜歡上足球。這時,可以發現,家長們也在旁邊陪伴,中間有休息時間,這就是親子時間,孩子依偎着父母稍做休息,也有家長親自上場進行家長親子聯誼足球賽。
陪伴小孩成長
“教育小孩從小做起,需要家長的陪伴。有些家長會說為什麼一定要陪伴?我這麼忙,為何要陪伴小孩,那我豈不是無法工作了嗎?”
“這是因為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小孩出生到長大,父母可以說我哪裡做不好,要重回那個階段嗎?辦不到,所以才會說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那一切都無法重來,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為什麼要陪伴小孩?因為陪伴,父母才能親近小孩。
蘇老師舉例,有一個媽媽講故事給孩子聽,相同的故事講了無數次,但孩子聽了不厭倦,媽媽就靈機一動想到錄音的方法,然後播放給孩子聽,但孩子還是一直要媽媽親自陪伴。他和媽媽說,“錄音機不會抱我,你會抱我。”
“這足於證明陪伴小孩,和小孩親近的過程不可以省略,錄音機不能抱小孩,但媽媽講故事會邊抱小孩邊說故事,那個親子關係會產生很深的感情。”
親近如同了解
父母在和孩子親近、接觸的過程中,就會了解孩子的需要,知道透過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孩子。
了解,造就培育
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他會面對困難,出現情緒問題,當父母知道他的需求,才能真正提供協助,且我們作為父母,了解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或特別的能力,父母才能造就和培育他們。
等待,永不放棄
在培育小孩過程里,我們不是付出努力就見效,培育孩子過程需要等待,因緣成熟了,孩子的能力發展俱全了,自然會有成就。父母若有足夠的愛心,永不放棄他,等到他完全把能力發揮出來。
塑造好環境,讓孩子閱讀
蘇老師也說,好環境對人心有極大的影響力。和孩子互動,彼此處於放鬆狀態,讓孩子忘記學校的課業壓力、生活里的不愉快,父母才能和孩子的生命融合一起。
根據蘇老師分享,塑造好環境有方法,方法一,讓孩子閱讀,開拓腦力。

不論是紙本書籍或有聲書,都可以讓孩子多接觸,眾所周知,科技產品傷害小孩的眼睛和成長,相反地,紙本書籍讓頭腦有時間思考,因為科技產品的熒幕閃得快,小孩眼睛盯着熒幕,只是一直在接收訊息,卻沒有多餘時間進行思考。思考對腦力發展很重要,想象力充分被激發,腦部才會充分發育。
“舉例白雪公主的故事情節,大家耳熟能詳,主人翁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和後母的樣貌,我們也很熟悉,但大家不妨思考,若從來沒看過圖片,只是聽過故事,那白雪公主的樣子是不是會出現更豐富畫面?紙本閱讀不傷害眼睛,讓眼球運動,還可激發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開發小孩的思維能力。”
蘇老師建議小朋友閱讀紙本書,如雜誌、弟子規、科學知識書、漫畫、中國童話、快樂童年故事、世界文學名著,幼兒也可從親子聽故事或有聲書開始,經過長時間慢慢訓練就會看書越看越快,在學習上肯定也就得心應手。

親近大自然,療愈身心
有時孩子會壓力疲勞,為了讓孩子放鬆,父母可以帶着孩子親近大自然,身心陪伴,吹着涼風,看着青山綠水,還有接觸小動物,讓他的生命力里產生各種奇妙,畢竟孩子不能成天關在水泥牆裡,適當地壓力釋放,本身具備的天賦和能力就能發揮出來。

拓展視野,開闊眼界,培養善心
小孩慢慢長大了,從只是接觸家人、親人、鄰居,到上學階段到校認識老師、同學,父母要從旁協助拓展孩子的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的善心。
蘇老師舉例,台灣一名小孩何良純長大後加入志工服務,先是在台灣當地參與志工活動,之後在2013年到中國雲南香格里拉偏鄉小學安樂小學,教導小孩課業,提供課外學習,慶幸是冬天,山中無甲子,七天只洗一次澡。小孩學習成長中,需要體驗生活里沒有過的經歷,每天來回走一小時拜訪家長和學生,彼此互動了解,不是簡單的體力訓練。她在偏鄉看到不完善的基設,當地人生活的簡樸,就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以更快樂的角度看待世間,而非悲觀的角度出發。

2014年,何良純到柬埔寨暹粒省,雖然語言不通,雞同鴨講,但也令她樂在其中。她在當地教導孩子用手語、以國際拼音教小孩學中文、做活動、唱中文歌、畫畫、手工。雖然語言不通,但透過眼神和肢體也能傳達感情。

2016年,他們到泰國南部巴達農一個地方。志工團隊會在辦活動前進行課程會議,包括來自台灣和世界各地的志工一起排演。
2018年他們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達丁一個偏鄉兒童之家。飛機抵達加德滿都,還需要坐車6小時,再走路一個多小時才到兒童之家。
“透過充當志工,開拓自己的眼界,走出家門,獲得更多的生命體驗。其中更有父親帶孩子一起充當志工,彼此一起有個生命過程,親子間生命的連接就更多了。”

蘇老師說,我們要讓孩子有能力承擔世間的苦難,也能和別人分享世間的美好。
“讓孩子走出家門,充當志工,最主要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承擔世間的苦難,也能和別人分享人世間的美好。我們當父母的沒辦法永遠陪伴孩子,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適應力,和生命的本能,遇到什麼都能好好讓生命承受和發揮。”

此外,我們有美好的願望,那就是要教育孩子成為善良仁慈的人,因為善良仁慈是無價之寶。只有善良仁慈的人可以無條件對世人伸出援手,拯救世人的苦難。
最實際例子是德雷莎修女,創立垂死之家,讓印度千千萬萬窮人中最窮的人,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另一例子是史懷哲醫生在非洲行醫52年,世人稱他為“非洲之父”。誰能一生無條件的奉獻?那就是善良仁慈的人。
蘇老師說,生命價值是無限的,當父母的也許生命不夠圓滿,但可幫助孩子的生命更圓滿,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為人父母要敞開心懷,幫助孩子經驗所有的可能,享受生命中的學習、成長和改變,讓孩子創造一個獨特、永恆而有價值的自己。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