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表 感冒頭痛良藥
一種被稱作“香姑娘”的植物蔓荊,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它的花冠淡紫色,在開花的時候會散發一種幽香,隨風傳送,也因此有了“香姑娘”的綽號。
蔓荊為落葉灌木,可高1.5至5米,喜溫暖濕潤,土壤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較好,耐鹽鹼,在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蔓荊一般在海邊沙灘、河灘、平原、疏林生長,亦有栽培,是落葉灌木,呈藤狀,藤可長達20餘米。
蔓荊若沒有開花,乍看下和一般綠株植物無異,所以你很難想象,那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是由這種貌不驚人的植物所發出。
蔓荊氣味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花開淡紫色,好看優雅;核果外觀呈圓球形,熟後黑色,有的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種皮革質。內分4室,每室有種子一枚,種仁黃白色,有油性;聞之氣特異而芳香,口嘗味淡而略帶辛辣味。
藥典記載
根據《本經》載,蔓荊“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別錄》稱其“治頭風痛,腦鳴,目淚出”。《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根據中醫碩士楊素雄表示,蔓荊有其他別名如蔓荊、白背木耳、白背葉、白背楊、萬荊子。蔓荊的藥用部位是果實和葉子,用量方面,果實6至12克;葉一般用於外用煎水洗。
在中醫角度,蔓荊味苦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鎮靜止痛功效,主治感冒頭痛、偏正頭痛、高血壓頭暈痛、目赤腫痛、肌肉神經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外用跌打損傷、風濕疼痛。
在楊醫師的臨床應用上,蔓荊多用於感冒頭痛癥狀上,可將蔓荊子、菊花、桑葉、白芷各9克,水煎服。若目赤腫痛,可將蔓荊、菊花、木賊、白疾藜、決明子各10克水煎服。飽受高血壓頭暈痛問題的患者,可將蔓荊9克、鈞藤15克、菊花12克水煎服。
許多人不懂得蔓荊有兩個品種,即單葉蔓荊(Vitex rotundifolia L.f.)及三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兩者主要區別於單葉對生及三葉對生,不過楊醫師說,兩者的性能與主治相同。
使用注意
雖然蔓荊可用於輔助治療頭痛問題,但楊醫師叮嚀血虛有火之頭目痛及胃虛者慎服。
蔓荊的小檔案:
別名:蔓荊子、白背木耳、白背葉、白背楊、萬荊子
藥用:果實、葉
用量:果實6至12克;葉外用煎水洗。
性能:味苦,辛,性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鎮靜止痛。
主治:感冒頭痛,偏正頭痛,高血壓頭暈痛,目赤腫痛,肌肉神經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外用跌打損傷,風濕疼痛。
草藥小秘方:
(一)感冒頭痛:蔓荊子、菊花、桑葉、白芷各9克,水煎服。
(二)目赤腫痛:蔓荊子、菊花、木賊、白疾藜、決明子各10g克,水煎服。
(三)高血壓頭暈痛:蔓荊子9克、鈞藤15克、菊花12克,水煎服。
蔓荊的形態特徵:
蔓荊子落葉灌木,幼枝四方形,密被細絨毛;老枝圓形,無毛。葉對生,倒卵形,先端圓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形,5齒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點,柱頭2裂,花期7月,果期9月。核果球形,熟後黑色。有的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長為果實的1/3至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







在春天山林中,常見百花盛開,繽紛嬌艷,夏天的山野則鬱鬱蔥蔥,少見花開,卻有一種植物與眾不同,百花盛開時它不與其爭艷,待到盛夏時,它才綻放出嬌嫩的花朵,吸引着眾人的目光,這種植物就是牡荊。
牡荊對一些人來說陌生不熟悉,但實際上它是用途廣泛的植物。它和蔓荊子一樣,同樣是馬鞭草科植物,為牡荊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它的小枝為四棱形,葉片對生,生有掌狀複葉,小葉片為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在葉片的邊緣還生有粗鋸齒。每年6至7月是牡荊的花期。
它的圓錐花序頂生,花序梗上密集的生有灰白色的絨毛,鍾狀的花萼在頂端有5裂齒。
淡紫色花朵
牡荊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其花朵了,它的花冠是清新的淡紫色,花瓣上生有些微的柔毛。花期時的牡荊枝頭都是嬌嫩可愛的花朵,彷彿紫色的精靈停留在枝葉間,靈動俏皮,非常具有觀賞價值。待到花期一過,就是牡荊的果期,從8月到11月,牡荊會結出近球形的黑褐色果實,其果實被稱為牡荊子。
牡荊在中國並非少見植物,它廣泛分布於華東各省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牡荊生性喜歡光照,它不僅耐寒耐旱,還能耐得住貧瘠的土地,適應性強。牡荊大多數自然生長在低矮的山坡、路邊的灌叢及向陽乾燥的地方。
用途廣泛
牡荊的作用多,它樹姿優美奇特,可作盆景觀賞,且牡荊能入葯,擁有久遠的藥用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山野中不算起眼的牡荊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
中醫碩士楊素雄表示,牡荊另有別名為布荊、牡荊葉、五指柑、蚊子柴,其藥用部位是葉、果實(牡荊子)、根莖。
他說,牡荊的葉子味苦,性涼,有着清熱解表,化濕截瘧的功效;果實味苦辛,性溫,止咳平喘,理氣止痛;根莖:味苦微辛,性平,清熱止咳,化痕截瘧。
不同的部位可用於輔助治療不同病症,如葉子適用於感冒、瘧疾、腸炎、痢疾、泌尿道感染,外用濕疹、皮炎。
果實方面,一般用於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根莖則會用於支氣管炎、瘧疾、肝炎。每用根、莖、葉9至30克;果實3至9克。
在牡荊的臨床應用上,楊醫師建議感冒食滯,可將牡荊葉、火炭母、布渣葉各30克水煎服。患有急性腸胃炎,可將牡荊葉、鳳尾草、馬齒莧各30克水煎服;急慢性氣管炎,以牡荊葉30克、枇杷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材質堅硬
此外,牡荊也常用來製作一些用具,因其材質堅硬,是製作傢具、木雕等上等用材。明代李時珍曾經記載:“牡荊處處山野多有,樵採為薪。年久不樵者,其樹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
牡荊常生長在山野中,古時候農夫砍伐其用來當薪柴,多年未被砍伐的牡荊就會長到碗狀粗細。一枝上大概有五葉或者七葉,葉子就像榆樹葉一樣。李時珍還提及道:“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濟楚之義取此。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牡荊的莖幹堅韌,古時候多用來當做刑杖。牡荊叢生而疏朗,也叫做楚,長江以南等地多生牡荊等植物,湖北也因此而得名荊楚之地。





牡荊的花序。
牡荊的小檔案:
別名:布荊、牡荊葉、五指柑、蚊子柴
藥用:葉、果實(牡荊子)、根莖
用量:每用根、莖、葉9至30克,果實3至9克
性能:葉:味苦,性涼,清熱解表,化濕截瘧。果實:味苦辛,性溫,止咳平喘,理氣止痛。
根莖:味苦微辛,性平,清熱止咳,化痕截瘧。主治:葉:感冒、瘧疾、腸炎、痢疾、泌尿道感染,外用濕疹,皮炎。
果實: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根莖:支氣管炎、瘧疾、肝炎。
草藥小秘方:
(一)感冒食滯:牡荊葉、火炭母、布渣葉各30克,水煎服。
(二)急性腸胃炎:牡荊葉、鳳尾草、馬齒莧各30克,水煎服。
(三)急慢性氣管炎:牡荊葉30克、枇杷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牡荊的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罕為小喬木,高1.5至5米,有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細柔毛。通常三出複葉,有時在側枝上可有單葉,葉柄長1至3厘米;小葉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綠色,無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側脈約8對,兩面稍隆起,小葉無柄或有時中間小葉基部下延成短柄。圓錐花序頂生,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絨毛;花萼鐘形,頂端5淺裂,外面有絨毛;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外面及喉部有毛,花冠管內有較密的長柔毛,頂端5裂,二唇形,下唇中間裂片較大;雄蕊4,伸出花冠外;子房無毛,密生腺點;花柱無毛,柱頭2裂。核果近圓形,徑約5毫米,成熟時黑色;果萼宿存,外被灰白色絨毛。花期7月,果期9至11月。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