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認識古老的生物種類 活化石生物

認識古老的生物種類 活化石生物

活化石是指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這些古老的生物隨着時間齒輪的轉動,在以百萬甚至幾億年的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而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或是演化,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適應了現代的環境,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被稱為‘活化石’。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活化石一般以生物物種來分類,包括:植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魚類、昆蟲、海洋生物等等。以下來了解一下,幾種較為人知的活化石物種。

1)海百合

存在時間:奧陶紀(距今4.8億年前)

古時代海百合數量極龐大,海百合的化石種類有5000種以上。海百合雖然說長得就好像一個植物,但是它確實是一種棘皮動物,在距今約4.8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主要在海里生活,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古生代石炭紀時,海百合數量極龐大,品種繁多,它們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留下許多化石。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迅速退出歷史舞台。現生種的海百合被重新發現時,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們以為它們只能在深海生存。後來發現,原來不論淺海或深海、熱帶珊瑚礁或高緯度海域,都能發現其蹤跡。

海百合
海百合化石

2)腔棘魚

存在時間:泥盆紀(距今3.77億前)

腔棘魚是擁有原始結構的古老魚類,最早出現在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比恐龍還早了1億7000萬年;根據化石紀錄,它們一度被認為在白堊紀末期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東岸外海意外發現這種魚還活得好好的,令科學家大感驚訝,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

腔棘魚

腔棘魚是擁有原始結構的古老魚類,最早出現在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比恐龍還早了1億7000萬年;根據化石紀錄,它們一度被認為在白堊紀末期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了,直到1938年在南非東岸外海意外發現這種魚還活得好好的,令科學家大感驚訝,也因此被稱為‘活化石’。

腔棘魚標本

腔棘魚生活在200~800公尺深處的海洋,是一種底棲魚類,白天時會躲在洞穴里;雌魚體型通常比雄魚大,長可達約2公尺,重約110公斤。現存腔棘魚有兩種,即印尼腔棘魚和西印度洋腔棘魚(非洲腔棘魚),腔棘魚是肉鰭魚,胸鰭及臀鰭都是肉質的,尾巴及背鰭分叉成三葉,脊索延伸至中葉。它們有獨特的層鱗,比真正的層鱗較薄。它們頭顱骨前端有一種特別的感電器,稱為吻部器官,相信是用來幫助感應獵物及平衡身體。

腔棘魚化石

不過,在近期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卻發現,西印度洋腔棘魚(Latimeria chalumnae),具有祖先所未擁有的新基因。在基因比對的證據支持下,腔棘魚並不是活化石。研究人員目前正準備進一步研究,以解開更多關於腔棘魚的謎團。

3)鸚鵡螺 Nautilidae

存在時間:三疊紀晚期(距今4.8億年前)

鸚鵡螺靠着長壽和少而精的繁殖策略挺過了地球上所有的大滅絕事件。由於其存活時間比大多數已滅絕的古生物還要長久的多,因此鸚鵡螺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現時,世上共有七個不同種類的鸚鵡螺,居住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一帶,鸚鵡螺為暖水性動物,生活適宜水溫為19-20℃,一般生活在50到300公尺深的海洋中,通常夜間活躍,多以底棲的小蟹、小蝦等甲殼類動物幼體為食,日間則躲在珊瑚礁淺海的岩縫中,以觸手握在岩石上歇息。鸚鵡螺壽命約二十年。

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海底兩萬里》中虛構的潛艇以鸚鵡螺 為原型。

和其他海洋生物一樣,鸚鵡螺亦一直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例如海洋酸性上升,海洋變暖以及因砍伐樹林而大量涌至的泥沙。由於鸚鵡螺外殼的堅硬度有限,它們無法涉足更深水域,往往輕易成為漁民的獵物,導致它們的數量變得十分稀少。鸚鵡螺極高的觀賞性促成了鸚鵡螺的漁業活動,它們的外殼通常會被製成裝飾品和珠寶作為手信供遊客購買。鸚鵡螺經歷過地球多次種族大滅絕卻仍然生存至今,但今日,它們卻很可能被人類活動趕盡殺絕。

4)鱟

存在時間:泥盆紀(距今4.06億年前)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球時,恐龍還不是地球的霸主,原始魚類也才剛誕生。現生種的鱟分為四種,即:美洲鱟,中國鱟,南方鱟、圓尾鱟。除了年代久遠、骨骼精奇外,鱟的藍色血液才是最大特點。科學家認為是這血液,讓鱟的族群有能存活四億年。常見的血液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絕大多數血液是靠鐵基血紅蛋白將氧運輸至全身。鐵和氧結合時,就呈現出了我們肉眼可見的紅。但在鱟身上,鐵卻被換成了銅,而銅氧化的顏色正是藍綠色。所以相對於“血紅蛋白”,鱟的呼吸蛋白則被形象地稱為“血藍蛋白”。

鱟是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居住於沙質淺水海域,晝伏夜出,常爬行或潛行於泥沙中。它的棲息地點與年齡有闕,通常幼體生活於沙灘,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近海。鱟於冬天時會遷徙至較深的海域,直到來年春天水溫升高時,再遷往淺水域覓食及產卵。鱟為雜食動物,吃食軟體、環節、腕足、腔腸動物,以及多毛類、星蟲等,同時也吃有機碎屑和藻類。

5)鴨嘴獸

存在時間:1.1億年前

鴨嘴獸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完全沒有同類,聽起來十分孤單。鴨嘴獸是少有的卵生哺乳類動物,用肺部呼吸,棲息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此外也是少數擁有電磁感應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的獨特性使它們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鴨嘴獸

鴨嘴獸是夜行性生物,棲息在河流、湖泊中, 平時喜穴居水畔,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着獨居的生活,大多時間都在水裡,是游泳能手。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它們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如甲殼類、昆蟲幼卵、蝦米、蠕蟲,蚯蚓等。 鴨嘴獸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這種只生長在澳洲的特別動物,因人類對標本和皮毛的追求,而遭濫捕獵殺,曾一度面臨絕滅的危險。如今澳洲政府制定保護法規,將它們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6)哥布林鯊

存在時間:1.25億年前

哥布林是英文Goblin的音譯,意思是妖怪,哥布林鯊長相怪異奇特,有着看起來極度危險的鋒利牙齒,身體呈粉紅色,加上它行跡隱蔽,神出鬼沒,因而被人稱為Goblin。哥布林鯊又稱歐氏劍吻鯊,出沒於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於200米水深處。由於太罕見,科學家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連它們可以活多久和長到多大都不清楚。這種罕見鯊魚的另一個特徵是半透明的皮膚,顯露出身上血液,使它看起來呈粉紅色,而在水中會呈現黑色,讓它們在深海中幾乎‘隱形’避免被掠食,長魚吻則有感應器,在看不到、聽不到的海中可以找到獵物,強而有力的雙顎用來迅速捕食獵物,難怪它們的種族能存活這麼久。這種罕見鯊魚主要分布在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洲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它們首先於日本的海域被發現。

哥布林鯊

其他活化石生物:

植物

南洋巨杉
桫欏

松葉蕨、銀杏 、 桫欏、 筆筒樹

哺乳動物

澳洲針鼴
非洲土豚
蘇門答臘犀

鳥類

鵜鶘

紐西蘭鷯、 麝雉

爬行類

亞洲棕龜
喙頭蜥

鯊魚、 大白鯊、 鯨鯊

綜合整理:戴舒婷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