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聚樓,早年詩巫最古老的其中一間餐館,迄今經過60年歲月的歷練,時光的演變並沒有洗去它的魅力,反而福聚樓的福州美食菜色和獨有的味道,令人越發想念,即使離詩巫的家越遠,每次返回詩巫家鄉時,想念的味道,總是離不開福聚樓。
道道都是招牌
連最普遍的特大粒燒賣和滿州糕點心,也是詩巫遊子的最愛,特別是曾經有過在這裡相聚與品嘗美食的人們,他們留在福聚樓的記憶太過美好了。

福聚樓代表性的東西太多了,幾十種的美食,老招牌,老廚藝及老廚師,不是今天一般的餐館和中西餐廳可以相比的,尤其是老廚藝呈獻出來的老味道,特有,絕無僅有的,經過千錘百鏈的烹調手藝,煮出來的食物只有一個形容詞,色香味齊全,簡單一句就是好吃,美食連連。
懷舊菜色味道不變
雖然菜單上新增了不少新菜色,但舊的菜單全部還在。老廚師劉玉明說,好吃的菜色不可以再改材料,不然味道會不同以往,除非是不好吃的,才會加以改進。
劉玉明是12歲開始在福聚樓廚房打雜工,直到年約卅歲以後,由助手升為頭手以後,才有機會下廚。
他學着老廚手們的手藝工夫,一步步的磨鏈,才將前任復前任老廚手們傳授的特色菜肴,原汁原味的複製到顧客的碗盤中,幾十年不變的菜色,讓人回味無窮。
這就是福聚樓與眾不同的地方,成功保持幾十年來舊有的口味,雖有創新但不失其老招牌的吸引力。
除了本地人喜歡上酒樓點菜吃,其好名也遠播到砂拉越各食客耳中,甚至連遊客也慕名而至。尤其清明節,八方遊子回鄉掃墓時,人人不忘選擇到福聚樓點福州菜來吃,似乎吃了才心滿意足,重新汲取家鄉提供的滿滿能量返回原地奮鬥,明年再來。
新遷至阿曼路
現年69歲的福聚樓老樹手劉玉明說,曾經的老廚手們好多個已離世,現在的東主也不是1959年那一位了,新東主是鄭巧蘭,本身也有下廚。

鄭巧蘭說福聚樓會在最近的幾個月後新遷到阿曼路新的商店,只因現在市中心的地點,四面的交通很擁擠,泊車不容易,內部又顯狹窄,因此也是時候搬遷新地點營業了。
雖然換了地點,但菜色保證一樣。
多樣招牌菜
劉玉明表示,福聚樓的招牌菜有多種,他沒有正式計算過,包括紅糟鴨、豆腐羹(60年的古早湯味)、青卜雞、桂花花參、芋頭燒賣、五香雞卷(又稱獅子頭)、紅燒白菜、香菇筍、酸甜排骨、海參湯、紅燒乾煎、黑鯧干煎、紅燒午魚、三仙王湯(60年的古早湯味)。



獅子頭
獅子頭其實就是五香雞卷,肉餡是由三層肉及馬角魚配製而成,外表不像現在的長型五香雞卷,而是短短一截,造型偏圓,但味道奇佳,又香又脆。
青卜雞
青卜雞其實就是一道平常人們家裡常炒的雞肉炒醬油及薑片,看起來雖然簡單,但出自福聚樓的獨門配方,味道美妙,只有好吃才能形容。

三仙王湯
說到三仙王湯,配料是魚肉加豬肉,兩種肉類配在一起,再入湯就成了這道所謂的甚有古早味的王湯,想吃的話,僅此一家,別無他處。
總之出自福聚樓的美食,只有贊以及說不出來的好滋味,連最常見的炒麵濕和炒粉干也是一絕,單單是最普遍的炒麵濕都令人很滿意。
燒賣 滿州糕最暢銷
值得一提的是,其特色點心燒賣和滿州糕,也是幾十年來同個做法,配料是出自劉玉明之手,由老員工們負責包出來。

劉玉明表示,福聚樓的燒賣沒有加入防腐劑,所用的食材都是真材實料,所以味道獨特。

現在疫情當前,上餐館的人雖已減少,但打包燒賣和滿州糕的客人是沒有斷過的,天天都有。
撰文:葉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