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撐起特教生的那雙手

一起用愛跨越障礙

在特殊教育里,基於每個特殊兒童的個體情況,所以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分階段開展基礎學習技能、自理能力、運動技能等康復訓練。而學會生活是特殊孩子的首要學習任務,從生活自理如穿衣、綁鞋帶、如廁等,再到學習一技之長,如打掃、疊衣、烹飪、烘培…

在特殊教育班裡,特教老師希望培養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將每一個步驟分解細化,引導千百遍地反覆練習,一遍又一遍地,盡量用100%的努力來換取特殊兒童1%的進步,看到孩子們每一次微乎其微的進步,內心非常滿足。

新生村中公特殊教育班

為了達致在古晉、三馬拉漢和西連省每個教育縣區,至少有1所津貼華小開辦1個特殊教育班的目標,在晉漢連省華小董聯會會長蔡文鐸積極推廣下,新生村中華公學前任校長彭得銘於2021年向教育部申請開辦特殊教育班,為新生村家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帶來令人鼓舞的希望,也為這個區域的民眾帶出了解關注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訊息。

校方感激新生村校董會鼎力支持, 在校董會主席彭南髮帶領下為特殊教育班準備了一間完善課室,課室內的建設結構包含了小廚房、廁所及多感官訓練教室(sensory room),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新生村中公特殊教育班終在2022年1月10日正式開課。

校方也非常感激外界善心人士的贊助, 提供了一些設施如書櫥、教具、樂器、文具與電器,讓特殊兒可在完善環境下快樂學習,同時也感謝家長們贊助冷氣與飲水機,讓特殊兒有舒服的的環境和乾淨的飲用水。

多感官訓練室

新生村中華公學第一副校長兼代校長黃鳳英老師受訪時表示,多感官訓練教室的用途是為有學習需要的特殊學生體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刺激,減緩不正常張力變化、減低學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削弱不適應行為、提升注意力、加強人際互動等。

由於多感官教室能夠改善問題行為,提供學生控制環境的機會,令其宣洩情緒,減少自我刺激的行為,通過多感官室的活動幫助中度弱智或嚴重弱智兒童減少心理壓力,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習慣。

急需特教班老師

她說,目前校內有8位特教生,有一位老師和一位助教。

由於一位老師長期請病假,所以現階段尚需一位老師執教 。由於我國教育體系長期面對特教班師資短缺問題,所以她呼籲年輕人在報考師訓課程時多多考慮特殊教育系,以緩解特殊教育師資短缺問題。

8名特教生

目前該校的特殊教育班有8位學生就讀,他們分別是 3位自閉兒(Autism),2位唐氏兒 (Down Syndrome),2位智力障礙 (Intellectual Disability),1位發育遲緩(Global Development Delay)。學生們年齡介於7歲至13歲,皆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

學習活動強調自理

根據黃老師介紹,該校特殊兒的學習科目與正常孩子的相同,只是添加了自理(Pengurusan Diri)與技能操作(Kemahiran Manipulatif)。

“這兩堂課對於特殊兒非常重要,自然節數也相對比較多,因為老師要讓學生熟悉生活技能,以便日後可以自立。一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如扣衣服、穿鞋和丟皮球,學生也無法做到。”

她說,特殊教育班偶爾會進行一些烘培活動,如製作麵包、披薩、餅乾、水果布丁、蛋糕、月餅,讓學生掌握多一門手藝,並教導他們認識食物,當他們完成並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食物,都會特別開心與珍惜。

為了宣導健康和衛生的重要性,特殊教育班每天早上上課前也會進行刷牙活動,灌輸孩子們正確的刷牙姿勢,同時也為學生們舉辦生日會,讓他們感受特別日子的歡樂氣氛。

參與融合教育活動

黃鳳英老師說,8位學生里有6位學生參與了教育部提倡的融合教育(Pendidikan Inklusif)。

他們參與了普通班的課程或科目,如體育與美術。

同時他們也參與課外活動,如紅新月會與田徑學會。

“融合教學理念的出發點是特殊兒和普通學生交流、融合,最大限度的降低當今社會對特殊兒的隔離。融合教育可以促進他們理解平等、尊重、接收、接納的思想,在與特殊兒童共同學習共處的環節中塑造了他們友好,助人為樂的品質和個人素養,也是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雙贏”的教育模式。希望通過融合教育最終可以打破社會上對於特殊兒的誤解和隔膜。” 

該校特殊兒也一同參與學校的活動,如教師節慶典、國慶日及運動會,藉由活動的參與,他們得以學習融入人群,透過各項活動實施生命教育,補足孩子內在的缺口。

開明接受重視

特殊教育的課程是為特殊兒童量身定做的,對特殊兒童來說,是打開新世界的門,協助他們學習自理自立和融入社會。

“特別是課程包含的融合教育和獨立能力的培養方面,對孩子的成長幫助較大。”

讓愛來 讓礙走

黃鳳英老師說,我們要鼓勵家長讓適齡的特殊兒童接受特殊教育,努力為他們鑿開連接社會的一扇窗,為他們創造機會。

社會宣導工作要持續不能少,讓大眾能夠真正走近這些孩子,尊重、理解、接納他們。這個接納是一種帶愛的接納,就像父母接納自己的孩子,無關健康與否、優秀與否。

多感官訓練教室的用途是為有學習需要的特殊學生體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刺激,
校方感激熱心社會企業Tay Motor 贊助自動文具。
學習自製煎餅。
親手做的巧克力餅乾,吃起來特別美味。
特殊班的教學工具,讓孩子更容易掌握學習。


使用樂器,認識音樂。
透過做蛋糕過程,認識食物。
製作聖誕節卡片,感受歡樂節慶氛圍。


製作冰皮月餅。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
透過刷牙活動,學習保健衛生。
剪、貼,並使用教具來學習生字。
參與國慶日活動。融合教育讓特教生和一般學生,在相同教育環境下,得到適性發展。
學習和認識ABC。
學生學習使用飲水機,享受生活的便利。
完成聖誕樹製作,特教生笑容掛臉上。
製作新年餅乾。當他們完成並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食物,都特別開心與珍惜。
攜手幫助特殊孩子掌握自理學習和操控生活技能,這才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事。
特教班老師看到孩子們每一次微乎其微的進步,內心就滿足。
與特殊兒相處並不需要 “特殊” 對待,而是多一份包容和同理,因為其實他們和別的孩子都一樣。

新生村中公特殊教育班老師邵曉玲:

特教老師是一個關乎良心的職業,用愛心點燃希望,用耐心干預行為,用細心發現變化,用熱心化解孤獨,用信心擔當責任,協助特殊孩子們打開他們與社會融合的窗口。

投入專業,保持熱誠,持有毅力,希望在特教老師諄諄善誘下,特教生在輕鬆歡樂的氛圍中打破學習障礙,建立起自信心,提升生活的技能,逐漸養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邵曉玲老師認為,其實特教班最大挑戰就是特殊兒與人的溝通,特殊兒童聽不懂他人表達的事情,有些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如一直往外跑,弄傷自己。

在教學方面,因特殊兒的專註力與記憶力差,所以需反覆不斷地練習,特教老師也需準備多樣化教具或實物,以便學生更容易明白,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不高。

“每個特殊孩子在成長中都有屬於他的特殊需要,不同的特殊兒都有他們的可愛之處,所以老師需要適當的引導和協助。”

她說,每位學生的情況不同,當學生有一點點的小進步都足以讓老師有成就感,也深感這份工作特別有意義。

面對特殊兒,與他們相處並不需要 “特殊” 對待,而是多一份包容和同理,其實他們和別的孩子都一樣。

“和特殊兒相處的每一天都有‘驚’和‘喜’,但是我很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時光。”

唯有幫助特殊孩子掌握自理學習和操控與生活技能,讓他們能和其他孩子般快樂生活,這才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事。

Check Also

新手小白怎麼畫手賬
根據教程提升手賬體驗

寫手帳貌似為當前許多人記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