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杏林家 / 重症手足口病 病情兇險

重症手足口病 病情兇險

可引發腦膜炎

根據我國衛生部長凱里說,截至6月4日,衛生部共接獲8萬2846宗手足口症的病例通報。若與冠病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較,當時病例只達3萬零489宗,意味着出現極明顯的增長。這一期空中醫生邀請到中醫師蔡佳盈前來和大家分享手足口症的癥狀、癥狀分期和預防方法,希望引起父母關注,一起保護家中幼兒。

  1.  什麼是手足口症?具體會出現什麼癥狀?會有什麼嚴重的併發症嗎?

手足口症由腸道病毒引起,大部分發生在嬰幼兒身上。

癥狀如輕微發燒,手足口部和臀部會出現皮疹,水泡,疲勞,沒有胃口,食欲不振,流口水,喉嚨痛等。嚴重的話,發展太迅速會出現腦膜炎、腦炎、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病情發展太迅速的話會有生命危險。

  • 剛剛說到大部分發生在嬰幼兒身上,那幾歲的小朋友是高發族群呢?成年人也會患上手足口病嗎?

5歲以下,所以託兒所、幼兒園裡的幼兒是高發群。成年人會感染但不一定會發病,如大童或青少年可能會患上手足口症,但不發病,卻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更小年齡層的幼兒。

  • 手足口症病毒主要是靠什麼方式傳播的呢?

以腸道病毒為主,傳播方式主要是靠感染者的糞便、咽喉里的分泌物如痰、垂液、身上的水泡破了流出的液體,皆為傳染源。

  • 截至6月4日,我國的手口症病例是去年同期的32倍,醫師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腸道病毒是靠垂液、咽喉里分泌物所傳播,密切接觸是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如接觸到被污染的物品如幼兒的手帕、毛巾、牙刷杯子,沾了水泡液體的貼身衣物,都會通過物件傳染,還會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如垂液傳染。過去兩年,大家在疫情下接觸相對比較少,還需保持社距,普遍下都保持着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戴口罩,直至今年新冠疫情趨緩,開始慢慢放寬了,相信這樣造成手足口病數據激增的原因。

  • 感染手足口症會有什麼癥狀呢?

手足口症有很多不同的癥狀,根據2018年中國手足口症指南,它的潛伏期是2至10天,平均3至5天,發展過程分成5個分期,首先初診期會出現發燒、紅點,手足口和臀部出現水泡,也有小朋友會感冒,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第二個分期是神經系統受累期,較少有的情況,如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煩躁,屬於較嚴重類型,但好好照顧的話痊癒率高。第三分期是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幼兒若出現呼吸快速急促,粗短而淺或冒冷汗,手腳冰冷情況,屬於重症類型,若及時救治還是可以降低死亡率,第四期是心肺功能衰竭期,就是表現出心跳非常快或心跳非常慢或呼吸很急,或出現口唇發紫情況,甚至嚴重還會休克昏迷,這是死亡率高的分期。

第五期是恢復期,幼兒體溫逐漸正常,心跳開始穩定,不需要依賴大量藥物就是屬於恢復期。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兒有特別情況,患病的兩周後,指甲會整片脫落,父母不必太擔心,不需做太多處理,只需要保持指甲脫落部位的乾燥和衛生,因為在2至4個月內指甲會重新生長。

  • 如果發現家中的小孩患上手足口症,父母應該做些什麼措施呢?需要讓小孩隔離嗎?

是,手足口症的傳染率快和高,應馬上進行隔離14天,因為有潛伏期,且根據患兒的情況積極尋求治療,因為手足口症病情有分期,希望家長多留意。

若幼兒情況處於第一期是可以針對癥狀治療,若已出現呼吸急促煩躁等情況,應馬上尋求治療,而癥狀輕微的也應馬上就醫,讓患兒停留在輕微癥狀的階段然後痊癒。

父母不應讓患兒到幼兒園上課,因這是社會責任,避免病毒大流行。父母也應確保幼兒的衛生習慣都做好,包括勤洗手,到公共場所不亂觸摸,避免把手放入口中,將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因垂液或飛沫是傳播途徑之一。

  • 中醫藥在手足口病的治療方面有什麼看法呢?

在中醫角度,沒有針對手足口症非常明確的說法,因這是後期出現的現代醫學名詞,但針對癥狀特點如發燒或紅疹,中醫將之歸類為瘟疫、濕瘟或皰瘡範疇里,分為內因和外因。首先外因是外感病毒加上身體內傷濕熱,心津火熱熾盛,容易發病。在中醫看法,手足口症涉及心肺脾三個臟腑,所以中醫的治療方面是通過辯證靈活施治來進行整體的調整,如通過清熱利濕解毒,透疹化濕,在患兒的恢復期,用益氣通絡,養陰健脾為主,幫助患兒不從輕症變重症,且有利於恢復狀態。

手足口症在幼兒階層是常見多發的,且傳染性非常強,是全球性兒童傳染病,希望通過分享,對癥狀分期和病因預防有基本的認識,也讓父母了解中醫中藥在防治手足口症方面有一定優勢,希望家長在面對這種病毒時不要過於手忙腳亂,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預防和保護家中幼兒。

文字處理:楊麗華

Check Also

小心別被骨痛熱症“叮”上!

隨着大馬骨痛熱症再次來襲,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