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嗎?有多久沒出家門了呢?是不是每天上網課,每天和家人待在家,每天做着大同小異的事情,說著差不多的話題,小“腦袋”是不是也開始不聽話了?有沒有感覺自己有點累,卻說不出累什麼?有沒有發現自己忽然變得奇怪,總是無緣無故發脾氣?有沒有,有沒有……
筆者這陣子確實也如上述一樣,感覺心裡被掏空,但卻無法如實表達內心深處的感覺!記得某個早晨網課時,問小朋友為什麼要發脾氣,他說“我不知道!”;下午跟小女孩說,今天確診人數又增加了,她竟然頭也不回的說“我不要聽covid的事情了。”是的,筆者感到疲乏了,孩子們或許也一樣。
就在這時候,上了兩堂《野人教室》的線上課程,聽完野人老師輕鬆的介紹,看看熱帶雨林的生物,心裡突然冒起了一把聲音,疫情將我們困住,但大自然會將對生活的熱忱再雙手給予。小朋友們,既然出不去,沒關係,讓我們一起進入野人老師的視野里,去探索、認識和欣賞,那些未知的大自然,絕對會讓我們重拾歡樂與尋獲知識。
●野人教室
回想我們那個年代的童年,過家家,抓蝌蚪,爬樹聽風,翻牆,調皮搗蛋地滿屋外跑。雖然沒有美術班、書法班、鋼琴班、小提琴班、英語班……,沒有過早地接受着文學、藝術的熏陶,不會刷手機,不會上網,但是也過得充實無憂,回憶起來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的孩子擁有了很多很多,卻缺乏了“當下”的純粹生活。尤其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要麼在課室里上課,要麼躲在家裡玩手機,與大自然的距離彷彿這麼近,卻那麼遠了!加上疫情的襲擊,孩子們更是束手無策被禁足在內。筆者認為這是何等憾事,因為無論生活多糟,只要能到大自然中走一趟,肯定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它就是有着這樣神奇的魔力。
對大自然教育保持着同樣認知的《野人教室》,為了讓廣大的孩子們能多親近大自然,能聽到看到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他們推出一系列的自然教育課程,從神秘的野獸到神奇昆蟲,甚至從紅樹林再到淡水濕地,他們都能說出很多讓孩子們驚訝的生物和故事。

《野人教室》成立於2020年初,當時由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系的野人老師LAM致力推動。成立初期,他們舉辦了許多實體的探索活動,而從實際上行動發現了小朋友的專註能力在轉移,他們就像跟着導覽員般限於被動式互動。這樣的互動大大的減弱了孩子們的探索。孩子們只是體驗,卻沒學到相關知識。於是為了讓孩子們學習更多,他們決定將更多知識演變成影片,這樣不但能讓更多孩子們參與,也能讓他們學到更多。
除此之外,他們的主要對象其實是家長,希望透過家長,能將環境保育的理念傳達給孩子們,再擴散到全世界。畢竟,只要家長願意參與,孩子們自然會熱愛。在《野人教室》里,有許多有趣的生態教育教材,每一個影片製作都非常用心,內容也盡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讓孩子們在戶內也能上一堂生動的自然教育課。最重要的是,鼓勵父母延伸至線下陪伴小朋友走進大自然,實踐“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的理念。

●實際上了一課
有人說,兒童的靈性需要自然的滋養,對大自然的認識需要兒童充分的觀察和感知。大自然給兒童提供的是一個更為廣闊遼遠的精神和自然世界,它並沒有偷走孩子的時光,相反地,他通過一隻寵物的出生和死亡,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一塊荒野邊上的神秘濕地給孩子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想像和對生命的好奇與尊重,哪怕是敬畏之感也頗有深意。
但其實不僅僅是對兒童,大自然對所有人都彷彿持有魔法棒,能將負能量驅走,將正能量歸還。於是,在身心交瘁之時,筆者選了野人老師的其中兩堂課,兩堂都非常有意思,第一堂主要暢談馬來西亞前15種神秘野獸!野獸已經挑起筆者的興趣,再加上“神秘”二字更是大大的加重我的好奇心了!
果不其然,這堂課非常有趣,野人老師在介紹動物時非常精簡生動,除了圖文並茂外,還有一些影片的介紹,讓孩子們可以更認識該動物。畢竟有時候單靠想象力是無法將神秘解開。而野人老師每介紹完五種動物,就會出些簡單的習題讓孩子們動動腦,若你們有仔細聽課和做筆記,就肯定不會出錯。




從這次的課程中,筆者認知到,原來馬來西亞是沒有“臭鼬”,在沙巴以及砂拉越出現的叫“巽他臭獾”(Sunda Stink Badger)。但因為和臭鼬是近親的關係,所以同樣是一種讓人類退避三舍的動物,當它遭遇威脅時,就會從後臀噴射出一股臭烘烘的黃色油脂液體,這股臭味足可將一隻狗熏暈。


不過最讓筆者感到野人老師的用心之處,那就是野人老師會特彆強調每個詞句的正確讀音,讓孩子們對於這些物種更加印象深刻。而除了巽他臭獾,筆者也認識到原來我們的雨林里,有一種像鹿的物種稱之為“赤麂”(Barking deer red mumtjac),每當它們生命受到威脅或者地盤被佔領時,會發出如狗吠的叫聲,完全顛覆自己想象中的鹿形象。


值得強調的是,報名參與者都會得到“可下載”視頻,所以小朋友可以無限次播放,重複學習,直到你們都完全明白為止。看完學完甚至還有證書可下載,這讓小朋友更有參與感。
一起“野”起來 (上)
撰文:薇恩
圖片取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