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杏林家 / 野棉花全身寶,葉子浸水殺蟲、棉球晒乾做枕心、根部解熱鎮痛

野棉花全身寶,葉子浸水殺蟲、棉球晒乾做枕心、根部解熱鎮痛

山間地頭、路旁溝畔,這看似嬌弱的野生植物很常見,在野外遍布生長,它有着和棉花般一樣的外形,但卻與棉花截然不同,被稱為野棉花。不認識它的人會覺得如雜草般的植物不值一提,但若知道了它的用處,就會覺得雖貌不驚人,卻原來是珍貴的存在。

野棉花植株的花黃蕊粉瓣,看起來楚楚動人。

每當野棉花的絨毛綻放開來,如片片雪花,隨風飄零,滿山遍野。相信農村人家會對野棉花熟悉一些,相反在市區長大的會比較少見。

細心觀察,野棉花植株的花黃蕊粉瓣,不香卻很鮮艷絢麗,看起來楚楚動人。在花期過後,植株的枝頭上會出現一團輕柔的、潔白的“麵粉團”。這是它果實上密生的白色絨毛,酷似棉花,故而得名“野棉花”。它那容易脫落而飄零的花瓣加上隨風飄逸的“棉絮”,在藍天下隨風搖曳,有一種安然嫻靜的美。

綜合野棉花各項特徵,它特別容易辨認。

中醫學教授張法來指,常見人稱呼它“野棉花”,其實還有一個動聽的別稱為“銀蓮花”。它屬於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叢生諸多花朵,枝幹筆直生長。野棉花樣子特別,會結出“棉花”,可那並非是真正的棉花。這是因為野棉花植株結果會散出一堆白色棉絮,乍看下如同棉花般的模樣。

“因為這項特徵,野棉花特別好辨識,只要在山坡處看見一種植物結出白雪般棉花的,就是野棉花了。”
野棉花屬多年生草本,全株披着或長或短的柔毛;卵形心狀葉片,邊緣有不太均勻的小鋸齒。它的花葶從濃密的葉片間穿出,粗壯直立,一枝一花,傲立在頂端,如果花更高更大一些,乍看下像極了牡丹。

根部用藥

他指,野棉花是毛茛科植物,藥用部位是根部。它生於陰濕的林中、溪旁,全年可採挖,去凈莖葉,晒乾。

根據張教授的經驗,野棉花的根莖用於解熱鎮痛,抗驚厥及鎮靜方面有一定效果,也可達止咳止血、理氣殺蟲、祛風濕、接骨功效。

是不是覺得中間那一團特像麵粉團?

“一般用於治瀉泄、痢疾、黃疸、瘧疾、蛔蟲病、蟯蟲病、小兒疳積、腳氣腫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蜈蚣咬傷。”

它在抗腫瘤這一醫學難題上也具一定療效,惟畢竟是民間草藥,在使用前確保遵循醫囑。此外,野棉花的葉子浸水後有殺蟲效果,早期農民會用來製成土農藥,也可以當草食動物的飼料;“棉球”晒乾後軟軟的,可用來做枕頭的枕心或棉絮。

野棉花的根莖可用於解熱鎮痛。

用法用量

張教授說,野棉花的根含毛茛苷,用藥時用量6至12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須適量搗敷。

復方:

(一)治瘧疾:野棉花根七至九枚,常山八兩,黃豆一升。共煮熟,去葯,黃豆晒乾研成細粉,酒調為丸,雄黃為衣。瘧前服十粒。

(二)治癰疽不潰:野棉花根,葉二至三錢。水煎服。

(三)治腳氣病:野棉花根燉豬腳食。

(四)治發癢:野棉花根三株,水煎服。

(五)治蜈蚣咬傷:野棉花根搗爛敷。

(六)治對口瘡:野棉花根搗爛敷。

(七)治蛀牙:野棉花根含口內牙痛處。

(八)治痞塊:野棉花根五錢。甜酒煮。取汁內服,取渣外包,連服三劑。

葉片圓或略呈不整五角形。

野棉花的小檔案:

學名: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別名:野牡丹、打破碗花花
科屬:毛茛科銀蓮花屬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清熱,利濕,殺蟲,散瘀。
主治:治瀉泄,痢疾,黃疸,瘧疾,蛔蟲病,蟯蟲病,小兒疳積,腳氣腫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蜈蚣咬傷。

野棉花植株屬於多年生草本,可高達60厘米。

野棉花的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可高達60厘米。莖,葉柄,花柄均帶白色,上生多數剛毛。莖直立,叉狀分枝。基生葉簇生,有長柄。葉片圓或略呈不整五角形,邊緣再淺分裂,並具圓齒,葉基部心臟形或耳形,上面綠色,有稀毛,下麵灰白色,沿脈布毛較密,主脈掌狀。莖生葉對生,葉柄短,葉片較基生葉小。花單生於花枝分叉處。花柄下有葉狀苞,苞葉形同莖生葉,但較小。花柄細長,花芽下垂,開時直立;花被5,白色或淡紅色,外面密生絲狀白毛,內面無毛;雄蕊多數。雌蕊圓錐形或卵形,除柱頭外,遍生白細毛,柱頭長方形,傾斜,無毛。瘦果多數,集成球狀,密生白毛。花期5至6月。

楊麗華/報導

Check Also

小心別被骨痛熱症“叮”上!

隨着大馬骨痛熱症再次來襲,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