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珊瑚礁守護者在國際邊界的珊瑚礁進行常年檢查監控,三個人潛到海里13米深的礁石坡。突然間一聲巨響,海里發生爆炸,他們全身被一股強力震動,胸口緊繃,腦袋麻木,炸彈彷彿就掉落在他們頭上,五分鐘後,第二聲巨響再次發生……
Reef Guardian珊瑚礁守護者簡介
沙巴非營利機構,2004年起受沙巴州政府委任,在沙巴野生動物局的支援下,挑起管理與保護蘇祿海蘇古群島海域保護區(簡稱:SIMCA)的責任。受訪者Achier鍾博士17年來為組織領航,與團隊一起守護海洋。

炸魚,不是用熱油炸死魚,而是用炸藥炸活魚。這是一種殺傷力強、極度危險的非法捕魚手段。炸魚並不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在東馬砂拉越的海域比較少發生,但是在沙巴這是司空見慣的事,因為沙巴海域海產豐富,加上非法移民的問題嚴重,炸魚也成了難以管制的行為,甚至成為潛水業的噩夢,不但摧殘海洋生態,也威脅人的安危。
成本低廉
●輕而易舉唱豐收
採用炸魚手段捕魚成本非常低、炸藥也不難製作,一個空瓶子摻入幾樣化學物品,加上一個保險絲蓋或定時引信,就是一枚致命的工具,而這些材料在本地和鄰國都容易取得,漁民只要利用鐵杆將炸藥沉入海里,一兩秒後,海面掀起巨大浪花,魚兒被炸死或震暈,他們就可以一次性打撈大量魚獲,不必按規矩作業,不必花時間等待,也不用費力撒網收網。只要四零吉就能換來一公噸的魚,因此,炸魚對漁民來說,就像在公路上違規U轉的捷徑,鋌而走險也要知法犯法。

守護沙巴海域生態近20年的Achier鍾博士透露,只要是有漁汛的地方,不管是深海還是淺海,炸魚事件都可能發生,距離海面16米深的淺珊瑚礁,魚群多而豐富,因此成為炸魚的熱門地點。漁民進行炸魚之前,會先潛入海里看看哪裡有大群的魚,豆腐魚(snapper)、白肚魚(Rabbit Fish)、鯛魚(Fusilier)這些群體出沒的魚類,都是他們虎視眈眈的魚種,而其中鯛魚在近海面處覓食浮游生物,容易被漁民發現,因此成為首要目標。

聰明的漁人,白天選擇在公海進行炸魚,因為那裡執法者比較少,日光下收成也較為方便。晚上他們則在海洋保護區內摸黑犯法,以為這樣能逃過法眼,這些漁人當中非法移民佔了大部分,不過也不乏本地漁民,在靠近海域邊界地帶也有一些從菲律賓島嶼來的漁船。不管是小型漁船或是比較大的商業漁船都有可能進行炸魚行為,移民駛着小船,帶上幾枚炸藥,就可以滿載而歸。而規模較大的商業漁船通常會在一個水域投下多達七枚炸彈,來滿足船艙。
殺傷力大
●誰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炸魚不是沒有代價的,漁民除了要面對被執法者逮捕的風險之外,更大危險的是,他們可能變成傷殘人士。炸藥是非常危險的化學武器,因此發生意外的機率也高,有時候炸藥在還沒放入海里,就在漁民手上就爆炸了,幸運的話他們是失去雙手,更不幸運的話,他們會連命也給賠上。這類新聞也屢見不鮮。
炸藥的威力取決於炸藥的大小。在巡邏任務和海里勘察行動中,鍾博士和團隊經常發現的炸藥有小瓶、大瓶,也有如鼓般大的。有一次她和夥伴在海里勘察時,經過一塊明顯剛被轟炸的地方,魚兒屍體遍布半徑30米的海底,而半徑7米內的珊瑚全都支離破碎,他們在那裡發現了7個爆破口!像這樣的海洋傷痕恐怕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會痊癒,原本健康繽紛的珊瑚礁,成了永久的墓穴。

有時候,炸藥傷害和殺害的不僅是海洋生物,還包括了人。根據海洋工程師Paul Hodgson的研究,一個能殺死海里半徑30米範圍魚類的炸藥,它的威力足以殺死在海里半徑100米內的人。鍾博士就親身體驗過炸藥的威力。那一天她和助手在海里13米深的礁石坡進行檢查,突然間爆炸就發生了,第二次的爆炸後她回過神,比手勢要大家停止勘測,浮出海面。
到達海面後,船夫手指着兩公里外北方的燈塔,說那裡有漁船蹤影。登上船後,她馬上請船夫聯絡蘭卡央島,通知執法單位攜同海警準備出動,她一回到島上就立刻跳上巡邏艇,和大夥往北邊航去。很快地就發現了一艘菲律賓傳統漁船和兩艘小船,對方一見巡邏艇就迅速駛船逃向公海。一番海上追趕後巡邏艇成功超前截攔漁船,誰知船上漁民不願投降,擲出炸彈的威脅!還好,那次他們依然化險為夷。

鍾博士的經歷說明,任何一個無辜的人,都會成為炸魚活動的受害者。要逮捕炸魚者是危險而困難的事,在一望無際的遼闊大海上,即使他們馬上出動,也未必能成功逮捕漁民,漁民在逃逸的過程中,可以把任何違禁品和炸藥扔到海里,消滅證據,即使執法者上船搜查也不到有利於提控的證據。因此,要遏止炸魚行為,更有效的作法是防止。
偵測系統
●提供數據加強把關
2006年,鍾博士初到沙巴東海岸島嶼任職,那時候炸魚活動非常猖獗,每天都在發生。她不時吩咐助手一天潛入海中三次,去記錄炸魚活動,在最高的一次記錄中,他們發現在45分鐘內竟然有12起炸魚事件!看見海洋的重傷後,防止炸魚活動就成了Reef Guardian的一大目標。在這方面,香港非營利組織Reed Defender給了她鼎力的協助,Reef Guardian與Reef Defender自2014年起,聯手協助執法當局打擊沙巴各海域的炸魚活動,多年來Reef Defender為沙巴提供水下爆炸探測器系統和數據分析,讓Reef Guardian、其他非營利組織和沙巴政府,能對炸魚活動採取更有針對性的預防與執法措施。


鍾博士表示:“多虧當時僅16歲的Reef Defender執行長Adrian Chan出資請海洋工程師Paul Hodgson設計出爆炸探測器系統,我們才能有更詳細數據作參考。Reef Defender所贊助的五套偵測系統可以偵測到30公里外酒瓶大小的炸彈所引起的爆炸,如此我們才能更準確地預知炸魚活動的熱點,加緊巡邏與把關。”

從2014年到現在,沙巴海域的炸魚活動已經減少了70%至80%。2019年,兩名外國遊客和一名指導員在仙本那海域潛水時,不幸被炸魚活動所傷當場死亡。這起人為的意外事件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也打擊了潛水業,促使更多的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和執法單位,更加積極嚴正看待沙巴海域炸魚活動的問題,也更加緊密合作,聯手阻止這種非法且危險的作業。
肉眼難辨
●漁獲經由數管道銷售
“一艘海上吉普賽船停靠在拿篤碼頭,船隻載着裝滿魚乾的籃子,那些魚乾都是珊瑚礁常見魚種,包括小石斑、雀鯛、神仙魚、刺尾魚、鸚鵡魚、蝴蝶魚和海鰻,大中小任何尺寸都有。這些魚兒都有一個共同點——腹部內壁上有干血彈痕,這說明了這些魚是被炸死的。”一份撰寫於1989年的學者報告,說明了當時和現在,炸魚魚獲的銷路沒有變過。

被炸死的魚無礙於食用,不過缺點是這些魚肉難以保鮮,因此,魚兒通常會製成魚乾或是鹹魚,在鄉區夜市裡售賣,或者以烤魚的方式賣給食客。再不然就被送到更大的工廠,用於生產魚丸或其他海鮮食品。除了魚兒的新鮮度之外,一般消費者不容易從魚的外觀來看出炸魚的魚獲,像鍾博士那樣熟知海域和魚種的人,才能從魚種看出端倪。

民眾如果發現有人炸魚或射魚,或是潛水員在海里發現疑似炸藥之物,可以向馬來西亞海事執法機構(Malaysia Maritime Enforcement Agency)投報。涉嫌炸魚的漁民將根據1985年漁業法令被控上法庭,一旦罪成就必須接受兩萬零吉的罰款,或者監禁兩年或兩者兼施。
結語:
炸魚這種惡劣的作業方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它所能帶來的好處。然而,漁民和非法移民依舊使用這種手段,追根究底,想得到的就是生計,加上他們缺乏知識與醒覺,對永續發展完全不了解,他們不明白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和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因此,要遏制破壞性的捕魚方式,不是單靠執法單位和非營利組織就能達成的,教育、就業機會和其他方面也是不能忽略的。
海洋悲歌(2)
報道:戴舒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