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參與孩子成長
學校年中假期到了!你知道嗎?親子陪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親子陪伴的效率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當孩子到了上學階段,由於孩子的生活環境突然發生了變化,孩子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成長問題,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來安慰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解決困惑,糾正孩子的錯誤等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對父母來說,陪伴只是一個形式,可對孩子來說,那是愛和重視。陪伴,不僅會讓孩子擁有足夠的歸屬感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是多餘的,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其實大部分的父母也明白,陪伴孩子,對於增進親子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關鍵問題是,如果父母們做的是“陪”,而不是“陪伴”,那其實可以算是事倍功半,起不了高效用。
科藝育兒研發專家、教育心理學博士羅苡玲受訪時提供了四個父母是在“陪”,而不是在“陪伴”孩子的舉動。父母快來自我檢查看看,你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第一,你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感到無聊。
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很多成年人其實並不感興趣。因此,大多時候,父母們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都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舉個例子,當孩子積極投入到遊戲中玩耍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個表面功夫,甚至有時候會直接輸掉遊戲,然後再藉機結束遊戲。又或者是,父母剛和孩子玩幾分鐘後,就開始東張西望。在這種時候,孩子往往不停地叫着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遊的父母。
這樣一來,以後如果父母想要和孩子聊天,孩子也會覺得與你溝通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第二,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你的手機不離身,一直在按手機。
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都會時不時的按一下手機。這個舉動在孩子眼裡看來,感覺你就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在給予高質量的陪伴。逐漸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也不重要了,因為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的心中顯然也不太重要。
羅苡玲博士指出,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會有一個想法,認為以後陪父母就是有看到對方在一個屋檐下或餐桌,就是各自按手機也算陪了。
第三,你會在孩子玩耍時,指導孩子該如何“正確”的玩。
父母要知道,孩子才是遊戲的主體,自己只是參與者而已,不應該插手孩子的遊戲。比如說,當孩子面對一個遊戲任務無從下手時,很多父母往往會選擇幫孩子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長久下去,孩子要麼認為父母永遠比自己強大,要麼為自己沒能完成父母輕易就可以完成的任務而感到挫敗和失望。
羅苡玲透露,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以後遇到困難時就會選擇直接依賴父母,從而放棄努力,不去自己探索。
第四,你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情緒爆炸。
小孩還未學會控制脾氣,他們的脾氣總是很直接的表達,情緒也不像成人那麼穩定。所以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難免會表露出不耐煩,甚至會做出破壞行為,比如把玩具摔壞,把工具扔開。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波動時,父母的情緒也被影響了,可能就會對孩子破口大罵,或者是指責孩子。這是因為你是在“陪”孩子,而如果你是在“陪伴”孩子,你應該做到的就是,
預料小孩子會有情緒波動,從而以適當的方法來安撫或調整孩子的情緒的。
假如你不這麼做的話,以後你的孩子將會不想與你溝通了。因為孩子會下意識的認為你們的互動最後是會以情緒爆炸來收場的。








對此,羅苡玲表示,不要再浪費時間陪孩子,也不要以為自己有陪伴孩子。“假陪”並不會增進親子關係,而高質量的陪伴其實不難,是一種心態的轉變而已。所以如果想要做到“陪伴”孩子的話,不如轉換到以下的3種思維。
第一,活在當下:孩子只有一次2歲,一次6歲,一次10歲而已。
“父母如果要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要把心態進行轉變。父母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不長,孩子很快就會長大了。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追求和人生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沒那麼大了。所以,父母要把握孩子10歲之前的時光,好好的陪伴他們。”
第二,療愈小孩的內在 :每個人在童年時候終是有些缺陷。
她說,當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父母需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玩。這種溝通可以在無形中,讓小孩的內心得到幸福,療愈,從中也可以有更好的自我心靈來培育下一代。
- 適當的玩樂能降低焦慮:讓孩子有更聰明的大腦。
“在人類身上,一些基於腦電波、腦成像等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的實驗研究也有發現,每天質量陪玩遊戲30分鐘,持續兩個月,與工作記憶相關的腦區神經組織就會顯著增加。研究證實,在玩樂情境下的孩子能想出的新鮮點子多出近3倍, 更有創意,孩子更聰明。”
羅苡玲指出,如今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劇導致很多家長整天疲於應付生活,但是這些不應成為疏於陪孩子的理由,和諧的親子關係不會在缺乏父母質量陪伴下形成。當你賺了金錢後,卻發現孩子和你的距離拉得遠遠的,孩子也叛逆了。到了那時,你手上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