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故我

“在热带雨林里,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在破坏与重建,简单一点归结,要活下去的答案就是死亡,就是更替。”——《热带雨林之旅》

读到这段内容的时候,那书房正处于一个在思考‘我’的状态里。

佛法有道:我不是‘一个我’,‘我’并未存在,所谓的‘我’是由很多的元素合成,这个‘我’只存在当下,当下过了‘我’就是另一个‘我’,因为聚合的元素已经不同。因此,对于昨天的‘我’,过去的‘我’,不必抓取,不必用过去的‘我’来苛责自己,因为那不是‘我’。

经过了数周的思量,那书房始终无法将这份知道升华成了解。那书房依旧会用过去对自我苛责、贬低、评价。就算搬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说法,也只能了解河的无常,无法将之套用在‘我’上,即使了解“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依旧不能把过去的‘我’和当下的‘我’分开。

我想起二十年前黄磊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不是我,我是很多个我组成,每一个时期的我都是不同的我……但是那每一个我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书房是谁?它是一个由很多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个体,是很多个我组成的,过去的‘我’不是‘我’,它是‘我’的一小部分,‘我’的元素的合成不是‘我’所能掌握或抓取的,所以我不是我。

为何如此迫切想认识‘我’?因为,想要好好地活,想用新的方式重新活。雨林的树,会让叶子掉落死亡,然后借助真菌的力量,把枯叶分解,变成营养,树根将之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再长出嫩叶或新枝,把死去的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滋养树的生命。因此,只有死了,它才能活下去。这样的道理那书房懂,但是,该死的就是死不去,对其他的生命体可以宽容,可以了解,但是对自己不行。

早上开车遇上路霸,情绪上来叭了对方,还下车对骂。后来这一幕,久久不能过。评价自己评价对方,评价自己的评价,接下来一直尝试把境界想成一道河,让水流过,几次下来却发现,那书房把水流截住,后来甚至像是追着水流跑。看见了,可怎也停止不了。想让它死,却缠住了,死亡练习失败了。

这一刻的水流和上一刻的水流是不同的,水所带的物质与成分不同,上游瀑布的水清澈,流到下游就变浊,那水是同样的,也是不同样的,我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人看自己?把败坏看成是成长的必须过程,让昨天那个人死去,让‘我’只是当下的生命?

当遇见不想见的人时,能不能当作是上辈子的事,只是没有喝过孟婆汤?让它与当下分割?当碰上类似的状况事,能不能用不知的心去重新经历?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