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路上身心同在(上)字里见心 明心见性

生命由呼吸连串而成,吸就是生,呼就是死,生死无处不在,生死就在呼吸间。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它能够触动你,叫你开始大量思考,看见症结的所在,那,就是你要去处理的地方。

曾广志 简介
‧ 澳洲Griffith大学医学院
‧医病沟通与医学教育高级讲师
‧医病沟通科学与医疗人际学课程主任
‧高雄医学大学及佛光山澳洲南天大学
‧客座副教授
‧无语良师学院辅导顾问

悲伤中,转换心念认知
在近期举办的无语良师医疗人文论坛上,曾广志一上台便直言不讳:“面对死亡,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悲伤,这么多的情绪起伏,是因为我们在认知上的问题。一个人若不认为死亡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心里便有反弹,就会觉得哀伤。当他不清楚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就被恐惧绑架了,开始不知所措。我们需要调整这份认知,把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转化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这认知的调整需要能用正念来达到。

同在中,人在身在心在
人每天都被无形的价值观所控制,当人的大脑陷入“自动导航模式”的时候,常常是人在心不在的,身体在做着事,却少了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连结。我们大多时候依靠自动导航过生活:我们开车、走路、吃饭,甚至说话,都没有清楚意识到我们正在进行的事。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导航模式”使人讯速对事物产生评价或评断,看见他人就立即评价,看见一物就马上界定它,遇上死亡即刻生起恐惧,这不知不觉中窄化人的视野和想法。我们匆促过生活的惯性方式和对生活中的事物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态度,使是我们跟世界失去了连结,也和自己的内在失去了连结。

正念就是对当下的身体、感受、念头的觉察,让自己清清明明活在每一个当下。人说,不知生死就不知生活,不知生活也不懂生死,所谓懂得生活不是吃香喝辣,而是一个人能不能够觉察,他的觉察能不能够深入,这份觉知的清晰观察是否能产生行为上的改变?把正念养成习惯,对心的不动有所觉察,如此当外界在转变时,便能觉知心之动从何而始,从何而来。

我们常常关注‘行动’(Doing)而忘了‘同在’(Being),行动是以动作让事情完成,但这不是连结,唯有同在,连结方能产生。同在是全然活在当下,专注而不带评价如其所是地看待事物。这意味着当人在做某件事情时,他能够将直接、清晰的觉察带到这件事物上,回到本心和身体,回到外在世界正在进行的一切,一刻接着一刻,全然地以好奇、开放、接纳、友善、无预想的心来看待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

清楚知道你正在步行,知道你的每一步和步伐。就只是走路,没有其他目的。

行动模式(Doing) vs. 同在(Being)
自动导航 vs. 有意识的觉察与选择
透过想法看待经验 vs. 直接感受经验
活在过去与未来 vs. 全然活在当下
需要躲开、逃避或去除不愉快经验 vs. 带着兴趣来接近它
需要让事情变得不同 vs. 容让事物就只是它们既有的样子
视念头为真实 vs. 视其为心理事件
目标实现的优先顺序 vs. 对广大需求的敏感性

停下来,收拾散乱的心
在同在中,我们的心收拢到此时、此地,让这个时刻全然地呈现。我们能思考未来和回忆过去,但重要的是,我们将其经验为此刻经验的一部分,我们“看见”它们,但却不被拉入思考所创造出来的过去或未来的世界。同在,我们会发现每一天,每一个瞬间,每一件东西都是不同的,万物都在瞬息间不停变化,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变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建筑物和昨天的建筑物是不一样的,用心去看,就会发现所有细节在更动,在生灭,生命亦是。

透过正念伸展运动,感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正念不会突然发生,它得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产生。我们的身体就是学习正念的最好工具,它能随时随地提醒我们,回到当下,回到身体,回到内在。在工作坊上曾广志教导学员们简单的呼吸练习、正念静坐、正念步行和正念伸展。二十几年前,曾广志初修习正念静坐时,也和别人一样不屑这种看似一无所为的活动,那时的他年少气壮,一直想将时间用在尽可能多的事情上,但后来他慢慢发现,比起其他诸多事务,与自己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慢下来,停下来,才能看到更多,旅行不就如此吗?

他透过静坐培养安住的能力,透过伸展从脚趾头到头皮全心感觉自己的皮肉,透过正念步行体验慢下来的舒服自在,这些小小习作都让他学会以更细腻、广阔、开放的方式来经验生命的每一刻,不活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是这里,现在。正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一开始是毫无正念,就是对事物不知不觉,慢慢地正念开始萌芽,但是起得迟,常是对事物是后知后觉,在第三阶,正念发展了,人开始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了觉知,第四阶,人能保持时时刻刻的正念,破除念头与惯性,清楚活在每一个当下。

正念四阶段
一、对触动因子不知不觉
二、对触动因子后知后觉
三、对触动因子有知有觉
四、不再被触动因子撼动

慢下来,心会开始说话
后来曾广志发现,除了正念修习外,书写也能够成为悲伤者面对生死和哀伤的助力。“这并不单单是书写,而是透过书写看见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期待和动机,借这机会往内看,看看我们到底怎么了。就在你投入专注于书写的当下,此时此地与自己同在。”这无关写作和文笔,而是让你与身心连结,对当下事物觉醒与觉知。书写的过程是将想法变成动作,当我们带着觉知去书写,顺著书写自然地往思绪深处去看,去探索,就会带来深度的反映和觉醒。唯有这些深度的反映和觉醒才能为生命带来转变,否则转变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对生命和生活全然不知不觉。

“一开始你可能会说不知道要写什么,你可以从自己的名字开始写,看着你的名字,你对它有什么想法,你感受到什么,你会发现当你静下来,故事自然就会开始说话。”这是一种投射式书写,投射是一种后设认知(Meta cognitive)过程,大脑将感觉与过去事件连接,使我们对情境产生觉性和认识,好让我们知道该如何因应。投射式的书写使我们能察觉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信念等,影响我们想法和行为因素,从这样的看见,我们才能重新建立更好的,更有益的应对方式。

“自我照顧的正念与書寫”工作坊活動現場。
曾广志引导学员练习正念呼吸。

工作坊中,林姓学员分享:“书写使我的思想止步,使所有事物放缓脚步,和我的大脑对话起来。当我将这对话书写成文,对话就越来越深层。”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思路是清晰的,其实不然,写下来,你会发现你看得更清楚。我们在想的时候,只要想法突然消失,你就无法再捕捉它,但是书写不同,当你重读你所写下的文字时,它其实促使你想得更深入,让你对自己的想法有新的发现与见解。阅读自己越多,读到的自己也越多。

你或许会对自己的书写感到意外或讶异,甚至发现你所写的不是你原本以为的想法。思考和书写是不同的,思考是迅速的,而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想法就是真实;书写允许你放慢速度,将无形的想法转成能见实体(文字),让你有机会将内在的程序投映于外,让你照见你的内在。而这样的观照方式,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或参与,不管在哪里,任何时候只要你与自己同在,你就能看见自性。

正念小练习
(一)5分钟思考:
准备纸笔,将你惯用的那只手张开,手背向上放在纸上,用你不惯用的那只手,提
笔沿着你的惯用手勾勒出掌形,然后思考你每一天生命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写在纸上画出的手掌中。

(二)三分钟呼吸练习:
找个安静的地方,调整好感觉舒适的坐姿,背挺直但不僵硬,闭上眼睛,将专注里
放在鼻缘,观注呼与吸。

(三)正念步行:
找一个你可以来回走动的地方,行走距离大约10步之间,可以是室内或室外。站在路径一端开始慢慢提起左脚,弯曲膝盖,往前,放下,然后换右脚,步行过程中,感觉一下你的感受,感觉脚和地的接触,感觉你的动作。清楚知道你正在步行,知道你的每一步和步伐。就只是走路,没有其他目的。

(四)投射式书写: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拿出纸笔,不需要刻意设题,心里感觉到什么就写出来,或者借助几个简单问题开始你的书写,比如: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你对它有什么样的假设、看法或解读?事情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的想法是否不同了?我有什么新的见解或发现?

后记
我们都被大脑里无形的价值观和想法束缚着,却不自知。何不妨反躬自问探究内心,用心认识你自己,发掘更多你生命的答案。看看到底对死亡,你是怎么想的,你到底怕的是什么?想清楚,看清楚,然后,你就有了接住悲伤的能力。

報道:戴舒婷 攝影:何永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