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四十多年照护经验 傅春枝帮老人解决问题

听着电台播放这首歌“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还有那些叙述花甲故事的电影或连续剧更是不胜枚举,最印象深刻莫过于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电影主要讲述一群慢慢走向人生尽头的朋友们之间的故事。从这些影片中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就是不管时代如何转变,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但凡是个人,再年轻妄为,有一天,亦会步入老年。

2019年第4季度总人口中,马来西亚65岁以上的人口的增幅已经达到223万人,而人口的高龄化、少子化,子女没有同住,老人照顾老人亦是现代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面对逐渐增长的老年人口,家庭应当如何应对?现代科技在看护老人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傅春枝有一套她的想法与做法。

在还没进行面谈前,恕笔者无礼,把采访对象定格在一般老人自有的印象中,殊不知在接见对方之后,颠覆了笔者的想像,她──绝对不是一个孤陋寡闻的老人,也不是来跟笔者畅聊疗养院利益问题,或是一些生活上鸡毛蒜皮的事。而是真正站在老人的角度,凭着她多年的护理经验以及学识,向大家诠释,老人、孩子与家庭的相处之道。

曾经担任砂拉越中央医院疾病传染、内科部护理长与砂拉越中央医院紧急病房护士长的傅春枝,虽已来到耳顺之年(65岁),但顶着一头乌黑秀发,明亮的双眼柔中带刚,笑起来恍如邻家奶奶般亲切,一点都没有老态龙钟的表象,这让我心中不由得对她起了敬畏之心。

自五年前从古晋中央医院退休后,日前傅春枝也从私营老人护理院卸下管理的重担。
辞了这些要职的她,并没有因此就享受老年安逸的生活,反而更笃定自己的选择,把毕生所学所闻回馈社会,再度在慈善团体里担任护理和辅导志工,出任和不服管的老人交涉,帮老人解决问题,也帮他们找回了余生的尊严。

傅春枝 擁四十多年照護經驗,帮助老人解决问题。

在她长达四十多年的护理照料生涯中,有关长者的真实故事数不胜数,但几乎每一位或每一件事她都牢记脑海。因此,当笔者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傅春枝就以三大要点,即“父母责任”、“子女责任”、“家庭责任”作为今天采访大纲,为大家一一来剥茧抽丝。

●做个智慧老人

◎要懂得反省和思考
◎ 要保持心态平等

什么是父母责任?在她的认知里,身为父母绝对不能倚老卖老、固守自封,更不要重男轻女。“我作为一名辅导员,接触过很多这类型的父母,他们多数不懂得珍惜孩子的付出,有些更是重男轻女。遇上如此不懂拿捏分寸的长辈,就是原生问题的制造者,而不是缓解者。”

为人父母就要保持心态平等,懂得自尊自立,无论是对待孩子或媳妇女婿,亲孙外孙亦一样。不能因为喜欢谁多一点,就对其他子女有着不公平对待,这样失衡的相处,将会导致家庭和谐的瓦解。因此无论是照料者或是被看护者,心态都要正。贵为父母更要懂得珍惜,身为子女也应把握时间宽容以待,及时行孝。

傅春枝不久前刚从一所私人老人院卸下了护理教员的重担,引退下来的原因是想要重新调解自己的心态。“常年见多了家庭失衡的案例,若没有时间给自己调适,也会因此失衡,所以趁着这段时间,就可以好好沉淀自己。”傅春枝身为辅导员和照料者,明白到本身的职责所在,更应该拥有一颗正面平衡的心态,这样在照护患者时,才不会顾此失彼。好比照料一位中风的老人,若缺乏爱心和耐性的话,你顾得烦躁,对方也会在康复路上毫无进展,双方都会有压力。

此外,傅春枝也认为长辈们也要懂得省思,即是反省和思考。如果不懂得反省,就永远不懂得自己错在那里,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不懂得省思的人,性格一向好赢自大,不能接受批评,被指出缺点就大发雷霆。春枝拿一个个案做比喻。父亲是个严重重男轻女的老人,就算家中小媳妇服侍得周到恭敬,依然无法得到他的认同。无论小媳妇做什么都是错的,后来小媳妇找上了春枝,盘算着将老人送进护理院,让她的生活可以回到正轨上。然而在春枝亲自拜访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这位父亲一向不喜欢同住的儿子,自然也不喜欢这位媳妇,所以无论媳妇如何细心照料,他始终能抓到机会怨她、辱骂她或是诅咒她,让她终日饱受精神上的折磨。

这就是不平衡心理形成的不平衡对待。遇上这样的案件,春枝只能先从老人身上着手处理。她不定期前去探望老人,和老人进行无数次沟通,并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当成故事说给老人听,让他自个儿分析,究竟媳妇是善是恶。最终,老人接受了媳妇,也知道自己问题所在,这日子才总算好过一点。

●当个贴心儿女

◎ 要时时轻声细语
◎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傅春枝的经验认证里,无论是儿女还是护理人员,都要学会轻声细语和长辈沟通,就算老年人重听,也必须在他们耳边轻轻说,好好说,千万不得大声吼,或者提高声量去和他们说话。“这是在看护长辈时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若经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久而久之,老人的脾气也会变得异常暴躁。反之,你若好好说话,他们一般都会听进耳里,心悦诚服!”

曾经有过一位老人,他终日待在房里,吃喝拉撒都在里头解决,不冲凉不洗刷,导致房里弥漫着臭馊味。孩子们也尝试过进去帮忙收拾和带老人去洗澡,结果当下看到恶劣的环境,急得大吼大叫。而被这么一吼的老人也不甘示弱的往他们丢椅子,从此不再让她们进房里半步。就这样互相拉扯下,孩子们只好请傅春枝帮忙交涉。当她和其他志工抵达时,也被眼前一团乱的房间震住了,好在老人愿意开门让春枝进去。经过一轮的交谈和请愿后,老人最终被春枝带出房间清洗,而他的房间也由志工们收拾干净。而后,老人还是被儿女送来护理院。但经过之前的交涉,傅春枝也摸清了对方的脾性,知道他不喜欢别人大声跟他说话,性格吃软不吃硬。于是便让中心的护理工在这方面多留意。

一般都认为老人重听耳背,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先提高自己的声量。其实,高分贝的声量反而让他们更为难受。“如果他们听不到,那就多说几次,好好说,他们自然就会理解。因为一些长辈在老了之后,脾性也会回到孩儿时期,就像返老还童,你越大声喊他们,就会越激起他们的反抗,甚至会觉得自己老了没用,连家人都对他如此无礼,大喊大叫的。”

所以身为长辈的家人,孝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供给而已,还要尽可能去顺着他们。

如何个顺法?很简单,当照料一位老人时,比起反驳和批评,选择聆听,努力去附和他们的说词更重要。如果想要他们检视自己的问题,可以从其他角度下手,比如利用第三人称以说故事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不会挑起争执和误会。老人的尊严很重要,可也很轻易被践踏,所以保护他们的尊严,就像他们小时候保护我们一样。尽可能让他们找回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他们的后半生就不会感到凄凉和无奈。

返老还童,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老人最佳写照,爸爸妈妈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越发像个孩子似的不听话、固执、坏脾气,孩子们若觉得照料老人是一件苦差事,那就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亲是如何把屎把尿抚养长大。小时候父母牵着你走,长大后就轮到你牵着他们的手走,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父母,只有放弃沟通的子女。父母老了、倔强了、固执了,别怕,把他当成亲生儿来养,换位思考就不会被打倒。

●有沟通的家庭

◎ 彼此多交流,打破成员间的代沟
◎ 理解不同年龄层的生活模式

依照傅春枝对老年群体的理解,老年人其实很愿意跟其他年龄群体的人打交道。好比那些待在老人院的爷爷奶奶都很喜欢看到小孩,当然也愿意看到有活力的年轻人,也很爱跟年轻人说说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毕竟老一辈的经历与经验都是岁月刻画而成。但是,其他年龄群体的人不一定有时间或精力,也没有意识到老年人的这个需要。

人在不同年龄段,思维方式、所关心的话题、表述的方式和内容也有不同。对于年轻一代,较多更专注于自己,例如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或是家庭的建立等,要他们花时间听老人说故事的机会可说是少之又少。眼前就有许多年轻一代的和父母在沟通方面都有代沟,更别妄想要他们去跟七八十岁的公公婆婆聊,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旦缺乏真挚的沟通,不仅会导致老人们有话说不清,也会形成现代年轻人不愿意把心事和家人诉说的局面。这是有数据显示的,尤其年轻人自杀案件不断攀升,部分都是原生家庭的衍生。终归就底,沟通很重要,这样才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很难被机器取代,傅春枝表示,虽然现在我们也可以对着手机聊天,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所以她觉得这是两方面的,多让年轻人参与志工行列,多参与老人的世界,一来是可以帮助年轻人,让他们对人生不同阶段有更好的理解。二来也赋予老年人活着的期待,让他们知道这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大家都关注什么,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至于让老人被排挤,被忽略,被搁置在角落等待生命落幕的那天。

除此之外,教育在这当中是非常重要。傅春枝认为应当在小孩两岁开始,就要教导他们关于敬老尊贤的观念,以及关于老年人以及老年化的知识。或许当时他们还不懂得表达,但从4到6岁开始,就会发现这些观念将会在他们脑海里生根发芽。大人不要总以为孩子年纪尚小,不急着去灌输这些道理,等到他们第一次对老人露出不敬之意,这时才要矫正已经太迟了。父母也不应当将人文教育统统推给老师去教,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该担当的就该自己扛。正所谓“百行孝为先”,孝就是儒教传统一代传一代,也是华人最注重的观念,我们不应忘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上)》
报道︰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