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全部的‘我’

“任何灾难,任何损失,都含着一个恩典的新芽。透过损失,重大的损失,不可接受的损失,比如说个人的灾祸,我们都可以把真正的我,也就是无我,找回来。”——杨定一《全部的你》

dav

《全部的你》那书房读了两年,终于读完,然后呢?翻回第一页重新读一遍。这本书一开始读就觉得读得挺吃力的(只是个人主观看法),书上字句不太容易明白消化,这也许是因为杨先生不谙中文,虽然他努力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却依然有些生硬,不是台湾翻译的感性,也不是中国翻译的直白。但是,读到三百页以上,慢慢习惯了他的用词,理解就比较不费力。

《全部的你》究竟在说什么,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书名叫人无法猜想它的内容,这是一本结合科学和心理的书,破解人的思维念相与大脑的运作,帮读者看见什么是‘我’,续而看见全部的‘我’。解答‘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我’是种种主观组成的一个念相。

‘我’就是一个大妄想。没有任何念头想法是客观的,念想本身就是反映‘我’所带来的主观过滤,把任何的现象加上我们个人的制约,才得到念相,所以,我们所能表达的观点,都离不开主观偏见。种种认知和念相,渐渐成为执念,使我们变得不快乐,我们知道的太多,反而看不见单纯,我们所看到的全部东西,所取得的全部经验,都离不开念头。

无论接触到什么,我们人通常的习惯是立刻加一个概念,把它丰富化,甚至复杂化。举例来说,我们看到鸟就加上“漂亮”,看见太阳加上温暖,看见露水加上清新,看见花朵加上芬芳,看见垃圾加上臭味,这样的念头认知,组成了‘世界’。从观念,我们不断地得到比较、判断、批判。我们把任何一个最单纯的知觉,透过观念的连贯,称之为好坏,接下来,再加上记忆所带来的印象,还加上对未来的投射,形成我们的看见与看不见。所有五花八门的念头想法,会让我们以为它们是真的,并进一步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我’,跟人生悲欢离合的故事。

想要离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样样事物都不要作评论、评价、不解释,不要再加一个标签,比如听到声音,不要去区分噪音大小,有规律或杂乱;吃饭,不用评价好吃不好吃,划不划算;碰到一件事,不要追加一个好坏、困难简单、大事小事的评价;看到一个人不要加胖瘦、高矮、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等的判断。

你会发现,如此练习一整天下来,每一个瞬间都很轻盈、简单。活在瞬间,而觉得每一个瞬间都好,活出每一个瞬间的美。坏事,可以活出瞬间的美。好事,可以活出瞬间的美。好好坏坏的美,其实都差不多,这就是以平等心,看到全部的你。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