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水一方之 出走,到小镇发呆去

从三马拉汉省出发,顺着沿海公路一路向东驶,跨过一座又一座大桥小桥,摇下车窗,凉风迎面而来,空气是活的,人也活起来了。旅行的琐碎安排一半做了,一半未定,管它吧,一车老小孩就想要去放风,丢掉平日生活与工作的规律与正经,耍废一回。

新巫瑶的小日子

十多年前听一位认识的马来同胞说起他的家乡新巫瑶,每年开斋节他携妻带儿乘搭快艇回老家过节,舟车劳顿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很不方便也很累人。而今天,我已经能够开车跨过大桥用两小时抵达这个地方。

清晨的河岸,河水平静,空气湿凉。

“新巫瑶是个河岸边的渔村小镇,这里住着马来人、伊班人和华人,镇上有30家大小商店,马来村落分布在河口左右两边,居民大多数以捕鱼为主要生计,华人则以经商为主,至于伊班族群多聚居于河上游,以务农为生。”这就是新巫瑶,它就是这么朴素普通,没有名堂。

别期待它有什么特别的小镇风情,它没那么矫情,它是一个人称鸟不生蛋,什么都没有,半小时便能逛完的小地方,如此而已。遇上斋戒与公共假期,小镇更加冷清,大半商店和食档挂上休息的牌子,在这样的地方,你就只能有无所事事。然而,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各种很平常,很普通的小东西,开始逐渐被放大,并且显得珍贵,一杯咖啡,一只冰淇淋,一罐冰汽水,一席空谈都是无价的乐趣。

新巫瑶华人老店。

新巫瑶镇左边是新巫瑶河,右边是峇当鲁巴(Batang Lupar),两河在河口碰头,一起流向北方的南中国海,河是这里的所有,河水和海水带来生计与食物,观河赏水是旅人最主要的活动。新巫瑶河两岸有几个小码头,许多的渔船停靠在码头附近的岸边,五颜六色的船只与无数的系船柱妆点了河岸与生活,渔人在摇摇晃晃的船上整理渔具和渔网,准备在日落时出海,他们就是活生生的渔村文化。闲坐在码头呆看对岸乡村景色或峇当鲁巴河的大口,或着盯着泥潭上正在觅食的螃蟹观察,或者看着太阳西下……在不同的时段里,景物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味道与氛围会不同。清晨的河岸,是苏醒的青蓝,流水很安静,空气湿凉;黄昏的码头,是落寞的金黄,河水很惆怅,天气闷热。

不同的时段,河岸呈现出不同味道。
在岸边石提上看砂拉越最宽的鲁巴河。
红树林在河口守护渔村。

从码头沿着道路直走,穿过马来干榜,步行大约十分钟,就会走到长堤,那里是峇当鲁巴与南中国海交接处,堤岸边堆满大大小的石头,大人在石头上垂钓,小孩在堤上玩耍,老小孩在黄槿的树荫下乘凉、看河、看海、吹风、眯眼、休息,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说水。眼前分不清是河还是海,偶尔一艘渔船经过,一只翠鸟停驻,一只弹涂鱼跳出水面,这些都会成为焦点,老小孩彷佛真回到了小时候无聊的小日子。

码头邻近的慈音阁。
穿过马来干榜,步行大约十分钟,就能达到长堤观赏峇当鲁巴。

两小时过去,有人突然想起路边的红豆冰,原本昏昏欲睡的老小孩们立刻精神振奋起来,快步往小镇方向前去,虽然后来没吃到冰,但是想起大家以一口冰为目标,做为炎日下步行的动力,那样的老小孩多有童心啊!也许你会这么说,就这点儿事值得书写吗?值得开长途车去一趟吗?然而,这样的纯粹我们已经遗失很久了,不是吗?

马鲁丹村瞎溜寻味

离开新巫瑶,继续往东直去,就会到新巫瑶迪索渡轮码头,渡轮在峇当鲁巴上不停来回,单程三十分钟,渡两岸交通工具、司机和搭客到彼岸。当老小孩将三小时耗在排队等渡轮时,心里不免想着如果能有一座桥那该多好。不过,惟有乘搭渡轮过河,才能有三十分钟的缝隙让人下车,好好看看河和飞鸟,感受渡河的当下。

马鲁丹村里隐秘的一角有一排充满老味道的华人老店。午餐时间大部分店家关起店休息去。
老式华人商店,店家把货品摆在五脚基,吸引路人。

过了岸,从迪索继续开车,大约二十分钟就会来到马鲁丹干榜(Kampung Maludam)。这个村和其他的几个小村坐落在马鲁丹河河畔,它就像个放大版的新巫瑶村,村子范围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同样的大部分居民是马来人,伊班人大约15%,华人则5%,分别以渔业、农业和商业为生。村子里有学校、警察局、清真寺、诊所、图书馆、水塔。

进入村口后,村子又分为左右两边,右边的村子里有所中华公学,这后面就是民宿,学校的另一边,往前直去看似无路,却在隐秘的角落里有藏着一排华人老店,进入那门宅让人有种别有洞天之感。老式的华人商店,采用坚硬盐木作骨架,以厚重木板作门,店内空间狭窄而长,店面以木柱分为三个部分,店家在左右两边的五脚基上摆放各种零食、饼干、面包。 作为一块块门板置放在门口一角用绳子固定好。这样的华人商店,在新巫瑶镇也有几家,但是这里的“老味道”更浓,也许是因为这里连地面由都是深色木板建造,脚踏在凹凸不平的板面上,木板作响,这种脚底下的触感,和水泥地板是不同的。老小孩平时不爱逛商场,却可以在这样的五脚基上毫无目的来回走上数遍。

小型业主在屋前晒四色鱼饼,这是马鲁丹特产。

在新巫瑶赏河是最大乐趣,而马鲁丹最吸引人的就是国家公园、村子和村民。在村子里瞎逛乱闯,一边找吃,一边欣赏马来同胞的房子和生活,其实挺有风味的。马来干榜的房子,每一间都不一样,颜色不同,设计也不一样,他们用色大胆,而且配色方式绝对不是你想得到的,然而,这样没有规则的搭配,往往效果不赖。

孩子们三五成群在一处玩游戏、聊天,这样的活动在城市里几乎绝迹,看见陌生的老小孩走过家门,他们很热情地招手打招呼,一个回应就能让他们雀跃万分。这样的村民被问路时,会放下手上的事,亲自把你带到你的目的地,好友善。

在渡轮上近距离看海鸟飞翔。

入夜后,华人铺子皆打烊,老小孩在村子里乱窜,虽然总能在不远处发现小食档,但是斋戒期不营业,唯一能找到的就是汉堡和烤鸡翅,但是无所谓,重要的是大家一起边走边看。无事忙的村民,在开斋过后齐聚在河边一家咖啡档饮水聊天,这就是他们的“happy hour”老小孩入乡随俗,学起他们来。

后记
也许,你也会说,
小地方什么都没有。
但是,我会说,
小地方没什么缺的,应有的都足够。
城市什么都有了,却老是不够。

报道/摄影:戴舒婷

Check Also

“洞”悉生命(一):傳說與真畫

書寫尼亞石洞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