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21世紀的孩子,心靈被“綁架”了?

21世紀的孩子,心靈被“綁架”了?

手機是孩子的最佳“保姆”?其實手機是孩子最強的“心理殺手”。為何這麼說呢?許多年輕父母都知道長期讓孩子盯着電子產品屏幕的壞處,除了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心理問題,可孩子的公公婆婆了解嗎?

無可否認,Youtube是孩子的“好朋友”,因為孩子可從Youtube上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新知識。 也因為這樣,許多年輕父母都會讓孩子有限制的屏幕時間看Youtube ,可往往因工作忙碌,孩子需要祖父母照顧的時候,屏幕時間就會從有效的一天5分鐘,到可怕的一天5小時!

這樣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導致孩子到了2歲,沒有手機吃不了飯;孩子到了3歲,不給手機就發脾氣,丟東西;孩子到了4歲,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連坐着專心寫字的能力都沒有。接下的學習路,不知如何走好?

身為大馬科藝育兒法則研發導師的羅苡玲博士,研究了超過10年的孩子心理學,她說非常贊同,家長運用科技讓孩子提升和接觸IQ成長的機會,開拓孩子的視野,但濫用科技,怠慢孩子的EQ成長機會,養成鬧脾氣、專註力差的孩子,她認為這是可悲的。

她說,21世紀的科技發達,電子產品更是人手一個。若發現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已經超過了3個小時,甚至不斷的增加;若孩子對身邊的事物漠不關心,和家人聊天時,問一句答一句。那麼,孩子的心靈,可能被“綁架”了。

什麼是心靈綁架?該如何解決?

羅苡玲說,21世紀的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心靈被手機和網絡世界“綁架”了,所以造成了父母眼中的他一直在玩手機,其他的什麼都不做。

“很多時候,父母會看見孩子沉迷網絡遊戲,會用不自律、不自動自發、不愛學習、不積極這些字眼去形容他們。”

可是為什麼孩子們的心靈會被手機和網絡“綁架”呢?根據羅博士分析,這是因為孩子們缺乏了“三感”。

她說,如果孩子缺乏“三感”中的任何一個的話,那麼孩子心靈被“綁架”的概率就會很高。

孩子的心靈被“綁架”後,大人們就會覺得孩子們不聽話,且變得很難溝通。孩子如果要擺脫心靈“綁架”,就需要靠大人們給予的“三感”。

21世紀的孩子,常出現心靈被手機和網絡世界“綁架”了。

什麼是“三感”?

(一)成就感:

為什麼沒有成就感的孩子容易被手機和網絡綁架?為什麼他們傾向玩手機和網絡遊戲,而不是選擇和大人玩或聊天。這是因為,他們在網絡世界找到了成就感。

羅苡玲說,設計網絡遊戲的人,很多都知曉心理學知識,所以他們非常了解孩子的心態。他們會把遊戲設計成闖關模式,這樣一來,孩子在闖關成功的同時,就體驗到了成就感。這個成就感會吸引他們不斷的玩下去。

“父母可能會問,難道孩子不能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於考試上獲取成就感嗎?答案是很難。在網絡遊戲上,孩子可以在失敗的時候無限次的再來一次。可是當在考試中出錯時,他們卻會受到父母的責罵和嘮叨。所以他們會認為考試很辛苦,很難得到成就感。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他們就會找遊戲給他們成就感。”

  • 存在感:

自己好的一面讓大家知道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你的強項的話,你的心靈就被“綁架”了。當別人知道你的強項後,別人來找你幫忙,你可以幫到別人的話,你就會有成就感了。

羅苡玲認為,存在感是需要從小培養和摸索的,它其實也可以被形容成是一個人的強項。每個人的強項都不一樣,可是這都是孩子優秀的那一面。

有一些父母可能會說,如果孩子樣樣都好,沒有特彆強的東西怎麼辦?是不是代表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強項?

“其實不是的,如果孩子什麼都好的話,也不是壞事。這個孩子的強項就是樣樣都好,什麼東西都能吸取。以後踏出社會做什麼都可以,不需要專註一樣。”

有強項,生活才有意義。有存在的意義,覺得自己有幫助到別人,是開心的、有成就感的,心靈是健康的,就不會輕易地被“綁架”了。

她說,如果沒有存在感,孩子在家裡也不覺得是家裡的一份子,就不喜歡待在家裡。唯一就是從網絡遊戲上尋找存在感。

(三)價值感:

孩子在手機遊戲里闖關成功的同時,體驗到了成就感,進而吸引他們不斷的玩下去。

如果連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價值的話,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感的,他們就會失去動力,從而變得迷茫和頹廢。

“沒有看到自身價值感的孩子們就不會想要選擇辛苦的學習,他們反而就喜歡可以為他帶來快樂的遊戲。” 

所以羅苡玲呼籲父母要主動發現孩子的價值,或者引導孩子去發現自身的價值。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定位時,他就會更善於利用時間, 用時間去學習,去讀書,提升自己的價值感。

“這是因為,知道自己價值在那裡的孩子會有目標去行動。他們會想要造福人群,所以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沉迷遊戲和手機上。”

她認為,一個擁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也會更有自信心。當父母看見孩子的價值,並在這一方面不斷的給予孩子鼓勵和讚賞的話,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會越來越強。這樣一來,孩子就避免了在公眾面前怯場的問題,也能夠更容易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很輕鬆的和別人溝通。

對羅博士而言,與其只專註與如何幫助孩子的IQ,不如先探索如何運用科學育兒技巧,培育愛學習的孩子,EQ好的孩子,再讓孩子接觸科技的學習模式,這就能事半功倍。

有科學的心理育兒根據,家長藝術性的針對不同的小孩,相信越來越多爸媽可以更好發揮孩子的潛能,成為孩子的伯樂,而不是“殺手”。

楊麗華/報導

圖片:部分圖取自網絡

身為大馬科藝育兒法則研發導師的羅苡玲博士:若要避免孩子被手機“綁架”心靈,父母需要滿足孩子的“三感”。
孩子有強項,生活才有意義;有存在的意義和成就感,心靈是健康的,不會輕易地被“綁架”。
對羅苡玲而言,在培育孩子IQ發展的同時,也應注重孩子的EQ發展。
羅苡玲呼籲父母引導孩子去發現,並提升自身的價值。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