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緬甸發生政變,至今已經導致多人因此事身亡,同時人道組織援助政治犯協會和救助兒童會指出,至少有20名18歲以下的人在鎮壓中被殺害﹔因疫情的擴散,美國出現了嚴重的歧視亞裔事件,許多身無寸鐵的老人紛紛被暴力對待。種種的事件,證實了一件事情,人類是否在漸漸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一點,那就是“良心”!

有那麼一段話“人這輩子,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良心。你可以一無是處,但是不能毀掉人品。良心,是為人處事的底線,人品是端正做人的關鍵,只要有良心,人品好,再窮,也有人結交,再丑,也有人靠近。”有良心的人,知恩圖報,不會忘恩負義,說話算數,不會言而無信。這樣的人,講情義,也重感情,別人必然重用,更會珍惜。
今天正好迎來了第二年的“國際良心日”,就如當初此節日成立的目的,提醒世人聽從良心的聲音,鼓勵人們自我反省,以達到內在的和平。所以,小朋友們,在這艱難時刻,我們更應該讓心安靜與沉澱,想想人與人,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我們又該如何把藏在心地的“良心”喚醒過來,讓正面能量傳布全球,讓世界重回穩定,共創和平與和諧。
●培養孩子有內疚感,是社會良知之始?
良心被定義為人類心靈的一部分,當我們違背它時,它誘發精神痛苦和內疚的感覺,當我們行為、思想和話語與我們的價值體系一致時,它誘發快樂和幸福的感覺。因此為了讓孩子有機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良知”,在童年即將結束前,就應該讓他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決定要服從命令,遵循一般社會規範,還是根據自己的良心行事,此時才算真正擁有獨立而不輕易任人支配的良心。

而根據國外研究人員發現,內疚其實正是兒童良知之始,有了內疚才能自省,家長應積極培養孩子會內疚的心,讓他們成為良心一代。
德國研究人員數年前已着手探索小孩的道德良知。他們邀請了一群2至3歲的孩子到實驗室玩彈珠賽道。研究人員向小孩聲稱這是精心建構的賽道,叮嚀孩子在他們回來以前千萬不要弄壞。不過,彈珠在運行了數次後,會自行撞壞部分軌道,研究人員回來後,先是佯裝發出輕嘆,然後問孩子發生了甚麼事。許多2歲的孩子似乎會同情研究人員的困境,而3歲孩子除了同情之外,若認為是自己造成事故時,更可能表示後悔,並試着修復軌道,而這種行為取決於他們是否具有責任感。

內疚與所謂的悲傷、恐懼和憤怒等基本情緒不同,隨著兒童日漸掌握社會和道德準則,內疚就會慢慢出現。孩子並非天生就知道如何說“對不起”,日漸長大才學會這種表達,以安撫家長、朋友,以及回應自己的良知。心理學研究員Amrisha Vaish是研究兒童內疚問題的學者之一,她指兒童這種行為可見到“真正的內疚以及真正良知的開始”。
當然,在固有概念中,內疚令人痛苦,所以多被視作負面情緒。所以父母要將其看成一種普遍性的內疚:並非要孩子受辱、貶低他的存在,或對自己未能控制的事而感到內疚。健康的內疚,是父母先不要向兒童暗示事情是好是壞,反而要將其行為和結果扯上關係,讓孩子思考怎樣修復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彌補匱乏的同情心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Tina Malti的研究工作亦表明,內疚或可能彌補一些情緒上的不足。有些同情心不夠的孩子可以通過體驗更多內疚來彌補,反之亦然,高度的同情可以代替低罪疚感。

在2014年一項研究中,他們研究了244名分別4歲、8歲和12歲的兒童。受驗的孩子們得到貼紙和朱古力金幣,並有機會與陌生孩子分享,研究人員結合監護人評估,觀察每個兒童的整體同情水平。低同情度的孩子分享多與少,似乎取決於其本身是否容易內疚。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變得愛分享,但那些更易內疚的人,會分享得更多。
這是有利社會的表現,因為我們會將心比己,或者因為自己所造成的傷害而感到後悔。教授將內疚描述為一種自我製造的情緒,即當行為方式與良知不符時,就會引發這種情緒。如果小孩想想被偷去玩具車的同學的感受,就可能會對自己的小偷行為感到齷齪,然後放回玩具。內疚變相鼓勵人們去彌補錯誤,並修復關係。

而小孩對自己行為對錯的感覺,和對了解生活中遊戲規則的能力一樣,都是與生俱來。只是這種感覺需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學習過程,從幼兒時期直到成年,才能逐漸發展成熟。至於良心發展的好壞與成敗,多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做個有良心的孩子
其實,孩子一生下來,白紙一張。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的,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父母可以嘗試這樣做:
1)教會孩子懂的分享
從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要吃獨食。父母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認為最好的吃 穿玩,給孩子。卻不就孩子生存的技能,不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守規矩,父母要捨得用孩子。
2)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現在普遍是獨生子或者倆孩子,家裡四個老人圍着轉,各個把他當成手心裡的寶,使得很多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覺得所有的收穫都是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付出,只知道索求。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的讓幹些家務,父母不要全包攬,啥都替孩子干,孩子覺得你干這些都是應該的。

3)進行感恩教育
要想孩子懂得感恩,父母不能溺愛孩子,從小就進行感恩教育。
4)家長樹立榜樣
現在很多父母自己本身也有不足,對人處事方式也都是欠缺的。沒有起到很好的榜樣,孩子也會看在眼裡,學會怎麼對待你。比如說每個父母都想讓孩子多學習去培訓班學習各種技能,各個能成為人上人,可是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你剝奪了他自己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會感恩戴德嗎。在越來越多的反感中積累了恨,就變得沒良心了。
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做個有良心的人,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因為現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殊不知很多時候父母所謂的愛卻是孩子們的枷鎖。教育孩子很難,要懂得方法,更重要的還是父母自己的言行舉止。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們肯定會接受父母的每一點愛。
整理︰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