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筆者曾經分享過,關於現代的教養方式嗎?好比直升機家長、割草機父母、虎媽貓爸等,然而今時今日,這些不同文化各有特殊的教養觀,已經從簡單明了的代名詞,不斷進階成了各種千奇百怪的代號!有趣的是,這些代號雖然聽似奇怪,說起教來卻是頭頭是道。

尤其疫情中,讓全球居家上班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上,充份的體驗與發揮教養的各種可能。比如舞台媽媽、雞娃家長、佛系父母、殭屍媽媽……這些代號不僅形容貼切又讓人印象深刻,重點是還能讓世界不同角落的父母們苦中作樂一番。不信的話,繼續往下讀,或許你們能從中發現自己竟然是其中一員!
●你是哪一種父母呢?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旗下的《1843》雜誌,就統整了世界各地常見、形容父母教養孩子方式的有趣詞彙。當然除了較為熟悉的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等,各地父母愛子女的方式,真的不遑多讓,而且彼此可以在其中瞧見自己的影子。
★舞台媽媽(stage mothers)
別以為只有亞裔媽媽們那麼雞血熱情,外國媽媽也一樣非常着重孩子的教育,比如在好萊塢與百老匯發跡的美國,有些媽媽們從小就打造子女為超級明星,不但致力培養孩子的才藝,還積極、幾乎是專業性地帶孩子東奔西跑,參加各種試鏡活動。這些都可以統稱為舞台媽媽。

★殭屍媽媽(mombie)
辛苦疲累,長期睡眠不足,看起來像殭屍的媽媽們。看來,這最符合世界各地的媽媽們,相信沒有一位媽媽捨得完全撇下孩兒不顧,自顧自美麗。

★冰壺父母(Curling parents)
冰壺是冬季奧運中的一種比賽,場上的選手用長棍狀的“冰刷”推動、刷動場上類似球的石壺,目的是盡量將對方的石壺弄走,且要把自己隊伍的石壺盡量留在比賽場地圓心中。所以,所謂的冰壺父母就是事先用盡方法先將孩子人生中的種種阻礙移除,讓她們人生路通暢無阻。

這個詞始於丹麥的心理學家霍格德(Bent Hougaard),在德國、北歐等地廣為使用。也有人會把冰壺父母跟直升機父母類比。不過他們的本質並不相同。直升機父母是一直盤旋在孩子上方,同步幫着孩子面對與解決問題,冰壺父母是事先就為孩子除掉路障,打造一條平順的道路。像是先幫孩子想好怎麼幫助他們的功課,事先或暗中在遊樂場上跟可能起衝突的孩子的父母協商與移除衝突。
★鬆脆媽媽(Crunchy moms)
鬆脆是指食物天然的口感,鬆脆媽媽就是凡事追求有機、天然的媽媽,不只表現在育兒的物質選擇,也展現在無形的教養方式中。所以,也有人稱他們是新時代的新嬉皮媽媽。這樣的媽媽其實無害,他們為孩子選擇有機食品,喜好在家自己烹調,選購棉麻布料而非化學合成的毛巾、寢具與衣物。在教養上,很多人會跟孩子一起睡,甚至在家自學。他們會進一切努力詢問各種跟孩子有關的問題,確保所選的一切,符合天然、不刻意加工、不受污染的邏輯。

唯一的擔心,是這個族群中,也有人對於醫學的人為干預採取反對的角度。例如,主張天然導致他們不信任醫學權威或藥物治療,甚至反對疫苗,更嚴重者,還有人在疫情中對抗減少接觸的政策,成為反封鎖、反警戒鬥士。
★雞娃家長
雞娃,是近幾年中國家庭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據知,鄉下醫生把雞血打入人體,據稱可以讓人更強壯、更有活力。現代家長給予孩子們各種“療法”,就是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以及課外班、興趣班;不停讓孩子去拼搏的行為就叫做“雞娃”。再看回近來很多中國家庭劇,如《小捨得》,都對雞娃教育有深入的探討,當中的利與弊,唯有父母者深感同受。

★佛系教養、放養父母
這是相對於上述的雞娃教育,也有愈來愈多父母質疑,那樣汲汲地為孩子子入雞血,有如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是否真的有有,對人生有意義?他們因而主張,乾脆什麼都不要多做,讓孩子盡量正常地成長,盡量留時間給孩子自我探索。

★以子女為託辭的特權媽媽
為母則強,有媽媽為為孩子可以犧牲奉獻,或挑戰自己做做平時做不到的事情。但更有媽媽,可以不計一切地凡事要求特殊待遇,甚至把孩子當借口,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辯護。“但我是個媽媽啊!”就成成最好的的詞。這樣的教養型態,來自俄文,,要上網搜尋“yazhemat”,就會發現這類母親們各種以子女為貴、為借口的脫序行為,像是搶佔座位、亂開車還對別人吼叫、調整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冷氣氣風口去吹別人、在超市或便利商店把物品亂擺、還有各種粗魯行止,最最就說是因為自己是媽媽、或為為孩子而這麼做。
★愛現父母(Kvell)
“Kvell”來自意第緒語(Yiddish),也廣為德德猶太人使用,是指因為別人、特別是是人的成就,而感到得意、驕傲,甚至這種感受滿溢到到全世界宣告的程度。而這正是當代父母中的一種典型。特別是社群媒體問世世,這一類的父母比一般人更熱衷“分享”孩子的各種成果,情節演變到令人感到是“炫耀”、高人一等、使得競爭對手尷尬、忽視別人的心情、甚至讓其他沒有獲得那些肯定的同儕與親友覺得不舒服的地步。“Kvell”這個詞現在已經被選入英文字典,彰顯這類行為的普遍性,也更提醒父母們,要留意分享與炫耀、甚至反而使得別人尷尬的分寸。

●四大教育風格
讀完以上現代教育風格﹐我們再來看看恆古不變的教養風格。1960年代早期,心理學學鮑姆萊德(Diana Baumrind)進行行一項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主要可分為三種。三十年年,麥柯畢(Eleanor Maccoby)和馬汀(John Martin)以鮑姆萊德的研究做為基礎,提提第四種教養風格。這四種教養風格也就是專專型、恩威並重型、放任型和忽視型。
1)專專型的父母要孩子無條件遵守自己立下的種種規定,沒有讓孩子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解釋為什什要這這做。孩子如違反規定,則會遭到嚴厲的懲罰。研究顯示,專專型父母教養養來的孩子通常能達成父母的期望,然而比較不快樂,也常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2)權威並重型的父母也會要孩子遵守自己立下的規定,但比較願意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能跟孩子討論,讓孩子適應。一旦孩子違反規定,則認為這是指導的好機會,會以解釋來替代處罰。這類父母教養養來的子女最快樂,社交關係也最良好,日日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
3)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很寬容,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同輩或朋友,很少立下規定要孩子遵守,對孩子也沒有很多期望。他們會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很多愛,而不管管果。放任型父母教養養來的孩子在在庭以外的地方往往討厭權威,在學校的的現也比較差。
4)忽視型的父母則不負擔教養責任,認為孩子有東西吃、有地方住就好好,給孩子的培育或指導少之又少。因此,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往往長大之之有自自和自尊的問題,也比較不快樂。
有鑒以此﹐在實際生活中,父母不會固定是某一種風格的養育者,現實更多的是在1、2種養育風格中中移,比如說大多數父母有時候“權威”,但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有“專專”的一一,潛意識之下,對對孩子也會有過過控控的時候。所以以解各種教育風格的好處在於提醒父母在養娃的過程中需要去反思去改變,有時候還需要要溯,,溯到自己的原生生庭,發現自身問題的來源,解決根源問題,對對對長來說是“二次成長”。
綜綜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