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力不鬥力
電影《葉問》自上映以來就收穫一致好評,大眾對詠春拳自然熟悉又熱血。古晉自兩年多前設有詠春拳館,吸引男女老少前往報名學習,而小朋友也可在學校課外活動中選擇學習詠春拳,掌握防身術之餘,達到強身健體。
古晉正統詠春拳館創辦人蔡高宇師傅是一代宗師葉問的第四代弟子。他是在2019年6月開始在古晉設立詠春拳館。
受訪時對他投問了關於大部分人都感好奇的問題,“詠春拳能像電影里一個打十個嗎?”對此,他強調,那是電影情節為了電影效果來吸引觀眾,真實的葉問沒有一 個打十個,且個人的潛質和實力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學習詠春拳的目的不在這裡,而是傳達其藝術與文化,防身為主和對他人施予援手 ,並不是學了功夫去打架,這是犯法的事情。習武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和守護家園。
女人拳不鬥力
詠春拳是一種內外兼修的拳術,很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動作簡單靈活,沒有過多動作,直接在短距離可以攻和守,同時運用腰馬發力達到接力打力的效果,不鬥力只卸力。
他解釋,詠春拳原本就是女人拳,不能和男人鬥力只能斜力再進攻,也講究科學根據之人體力學,以小勝大的效果,任何人都能做到。
它有基本三套拳法(小念頭、尋橋、標指),一個長兵器:六點半棍,一個是短兵器:八斬刀,木人樁,還有更特別的,詠春跟其他武術不同的地方就是漆手。
與詠春拳有緣
他說,過去少人認識詠春拳,直至電影《葉問》上映引起轟動。他自覺本身和詠春拳有緣,小時因李小龍而愛上學功夫,也學過少林功夫、跆拳道等,當然也愛看武功書籍,當時對於書里曾提到的詠春拳、葉問了解並不多,直到成年後到新加坡工作,剛好工作地點附近設有詠春拳館,重燃他對詠春拳的好奇。雖每天上班都會經過該拳館,但遲遲未有登門拜師,多番輾轉終鼓起勇氣學習。
很幸運他由師父親自教誨,蔡嘉裕是他的第一位詠春拳師父,並從師父身上學習了很多,也因此產生更濃厚興趣。之後因工作繁忙擱置了一段時間,但心裡仍記掛詠春拳,不時在家裡自習。幾年後遇到現階段的師父,學得更多,包含哲學、做人做事的道理、價值觀,更清楚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當愛上這套拳術後,每天起床後迫不及待練習,將木人樁視為愛人“朝夕相對”。
家鄉傳授詠春拳
2019年,他決定從新加坡返國,在古晉開設詠春拳館。剛開始時只有3名徒弟,慢慢的,大家開始在面子書等平台發現到古晉也有詠春拳館,有興趣的人開始報名學習,目前他的學生人數積累至150人,年齡介於4歲至 70歲。
發揮人體力量學
過去一些學員受《葉問》電影影響而來,以為是如同電影般的激烈運動,後來覺得悶就放棄了。他認為,詠春拳容易學,就如開車吃飯一樣簡單。與其他武功不同的是,詠春拳不用蠻力,而是善用科學技巧,腰馬合一發力對付敵方。沒有多餘動作,簡單易學,主要是讓學員了解人體力量學,運用身體結構發揮最大力量,更多的是內力磨練,以柔克剛,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受影響。
“如同開車,你會選擇最直接最短的距離抵達目的地,是簡單實用的拳術,只要摸透對方套路,不用大動作也能迎刃而解。男女老幼都適合學習,尤其是面對真人時如遇上惡徒或竊匪時知道如何運用保護自己。”
注重武德
他強調,習武是強身及防身,而非以武功滋事多端,幫人幫己,藉以提高自身修養。對於品行不端正喜歡挑釁的孩子,他拒絕接收,避免他們學拳後在外鬧事。然而過去的確有品行不佳的孩子登門拜師,至今還讓他們留在身邊,不放棄他們,主要是希望透過詠春拳影響他們的品德,除了拳術還注重武德和中華文化,希望引領學員走向正確道路。











孩童專註基本功掌握
其實他認為,小學生比較難教懂,因為他們不全然了解人體力學,往往是拳打出去就算了,不懂得如何應用,所以小朋友的教學一般注重在基本功掌握和防身術鍛煉,學習如何從惡徒手中逃脫,有科學根據的方式脫身。他也以遊戲方式吸引小朋友專註學習。
說到學習詠春拳需注意事項,他說,練習時身體要放鬆,要專註思維,最重要要有耐心,否則輕易就放棄了。沒有耐心的學員,很容易觀察出來,最少半小時的練習,對方卻在幾分鐘內完成。
練習須學控制力度
再來,兩個人對練時,其實存有一定危險性,因詠春拳屬於救命拳術,最敏感部位如眼睛、頭部、身體部位都暴露在對手跟前,所以學員必須學習控制力度,避免施錯力在練習時將對方打傷,所以兩個人在對練時要注重練習角度、敏感度。
“我都教導學員們以安全方式練習,如將打在對方臉上的手改打在頸部,看起來沒用,但在意念上實習。就算是以木人樁練習,手也會瘀青,所以正確發力很重要,並非如電影般打到啪啪響,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孩童學詠春 好處多
小朋友學習詠春拳的好處,蔡高宇隨口就能說上幾項,如提高反應力、協調力,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免疫系統,強化骨骼,練久後體質變得強壯,不容易生病。
總結而言,他說,詠春拳一點都不難學,只要願意花點時間和心思苦練,掌握基本功,再動動腦筋摸透對手的套路技巧,所以和不同的人練習,就能練就更多的應對方法,畢竟每個人會給你不同的感覺,若對方強過你,就要學習克服之。











疫情受重擊
剛開設詠春拳館時,起步和其他行業一樣艱辛,如要提供免費上課讓學員體驗,慢慢的才有了自己的學員。進入2020年,報名練拳的學員增加了,卻在第二個月時迎來了疫情,令拳館和其他行業般深受重擊。
疫情早期,拳館經營非常困難,半數的學員沒有繼續學習,只剩下幾位學員,很快的,蔡高宇將危機化為轉機,將詠春拳搬上熒幕進行線上課。積累了長時間的網課經驗後,他研究了一套教學方法適合在熒幕前教學。
感恩不離不棄
他很感動一直以來有一批熱愛詠春拳,年齡介於10至65歲的學員在疫情下不離不棄,就算艱難時刻也給予大力支持。如今疫情逐步穩定,回想過去時光非常難忘也不容易。
接下來,他想趁解封飛往新加坡、香港,和師父們相聚和訓練,同時計劃帶領學員們到外國參加各項交流競賽表演,為國爭光。未來希望有更多人前來學習正統的詠春拳,藉以帶給大家健康靈活的體魄和生活,並將詠春拳術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
詠春拳 歷史知多少
關於歷史來源,大概也不到300 年, 在當時有5個絕頂高手(少林五老),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官兵火燒少林寺只有他們少林五老成功逃脫。
之後這套拳術也是因五枚師太觀看蛇鶴相鬥時開悟,且創出此套更重技巧的拳法,當時還沒命名此拳術。清康熙年間有位姑娘名叫嚴詠春,以賣豆腐為生,
詠春當時15歲時,有當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來逼婚。自幼已許配給鹽商梁博儔。不過惡霸三兩天來逼婚,當時少林五老之五枚師太路過此地不忍心年輕貌美的女子被欺負,便
收她為徒日後可防身之用,就把此絕技傳授給她。有天果然那位土豪又來逼婚便約好打一場如果輸了就嫁給惡霸,不過三兩下被嚴詠春擊退了。
後來,此拳術也傳授給她的丈夫梁博儔,並命名及紀念這拳術為“詠春拳”, 這套拳法就這樣誕生了!
楊麗華/報導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