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酸奶事業綠色投入 每個細節講求環保

酸奶事業綠色投入 每個細節講求環保

網購當道,價格便宜,一鍵搞定。這樣的消費行為背後製造了許多的碳足跡、消耗了許多資源。消費者為產品買單也付了運輸費,但是這些費用里並沒有包括生態成本,沒有為所造成的碳足跡負責。當全世界興起網購風潮,Yourgut BB創辦人洪詩謙和聯合創辦人洪詩川卻在力吹本地風,成立團隊採用自己設計的方法與系統,手工生產天然酸奶,秉持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在取材、生產、銷售、使用到廢棄的整個過程中,減低對環境的傷害,同時也照顧消費人與當地社區的利益。今天,除了在古晉之外,Yourgut BB的生產坊也已在西馬的雪州、吉隆坡、彭亨與柔佛立足。。

所謂的永續發展是必須在環境、經濟與社區三者之間維持一個平衡、和諧共存,並互相支持的關係,要實踐這個理想固然不容易,尤其是在永續發展概念和綠色消費文化尚未普及的本地市場,和網購稱霸世界的這個時代,但詩川與夥伴非常堅持他們的理念,努力在綠色小企業領域投下一顆種子,用誠意、耐心和技術來培養這幼苗,期待它能慢慢成長。

在計劃創業時,洪詩川就非常確定自己想要打造的是一個綠色事業,之所以選擇天然酸奶為公司產品,是因為洪詩謙擁有製作酸奶的技術,兩人都認為酸奶是現代人所需要的食療飲品,加上他看到多方面的可行性,因此兩人就在東馬和西馬成立了Yourgut BB製作中心,從零開始,從零學習,從零踏步。

在地生產 節能減碳

目前在市面上普遍售賣的酸奶都是由西馬和外國大型製造廠所生產。為了降低每一瓶的生產成本,確保品質的統一性,廠家會大量生產,產品包裝好後再從工廠運送到全國各地發行處,由於酸奶必須低溫儲存,因此整個運輸過程需要冰櫃設備。因此,一瓶酸奶從生產、消費到廢棄的種種過程和各方面都會產生不少的碳足跡。包括:

1)獲取材料:奶粉或鮮奶(牧牛、製造、包裝、運輸)水果(運輸、包裝) 包裝材料(材料、製作、運輸)
2)產品製作:機械生產:電能、燃料、廢氣
3)產品儲存:冰櫃電能
4)產品運輸:工廠→機場→發行商→商店→消費者(陸地交通與空運)
5)用後廢棄:包裝容器廢棄
6)產品到達使用期限後的浪費

粗略估計,一瓶酸奶的碳足跡可能高達幾十公斤之多,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地生產供應的話,就能省去這許多的排碳量。Yourgut BB在東馬的製作中心位於古晉達閩再也,以減少碳足跡與環境成本為出發點,鼓勵在地生產與消費,因此產品目前只供應給距離製作中心約25公里範圍的顧客。

在地取材 在地消費

製作酸奶所需的材料包括:菌種、奶粉、水及水果。他坦言,在使用材料方面,除了生態成本之外,也必須考慮到材料品質、價格和可得性等其他因素,他以本地材料為優先,若情況不允許才使用進口材料,比如:奶粉、芒果、蔓越莓和草莓。其他材料,如黃梨,他向本地農夫收購,一來減少運輸上的碳足跡,二來為農民帶來收入。再來,水是生產酸奶的主要原料之一,水的品質很重要。為了獲取符合生產酸奶的水資源,他們設計了過濾系統和技術來符合生產酸奶的需求。同時,由於水可以很容易在地獲取,所以大大減少了運輸水的碳排放。

人工裝瓶能減少邊緣廢料。

小規模的生產,在接到預定後,於每周一、三、五,按照訂單數量動手製作,這樣不僅能保持酸奶的新鮮與品質,也能避免存貨的儲存問題,節省冰櫃的耗電量,也減少排碳。對洪詩川而言,手工製作過程並不困難,每個過程靠雙手來進行,每個細節都必須照顧到,這樣才能保持產品品質,同時避免資源上的浪費。“酸奶製成後,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它裝置入瓶子里,好讓酸奶處於最佳狀態,我們以人工一瓶一瓶裝置,這樣能減少酸奶沾黏在容器壁面所造成的浪費”。原來大型工廠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酸奶會通過管子輸送裝瓶,在這個過程中酸奶無可避免的會沾留在管壁,造成邊緣廢料。

製作果醬剩下的果皮,全送給友人用來製作清潔酵素,讓生產線零廢棄物。

這聽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一瓶酸奶從零到完成,再送到顧客手上,這間中一點一點的細節,累積起來就多了,而這每一個細節都是一次友善對待環境的機會。

按照訂單製作,免去剩貨儲存問題,減少冰櫃的耗電。

容器回收多方環保

不少消費者在飲用完酸奶後,將瓶子送到資源回收站回收,但其實市場上大多數的酸奶瓶其材質是無法在本地回收的塑料,無法循環使用,這些瓶子用完即棄的話,也不會自動降解,這會製造大量的垃圾,漂流到海洋也會污染環境。所以,為了減少消耗資源與廢棄物的問題,受訪者採用成本較高,質地較好的PP回收代號5的塑料瓶作為產品容器,鼓勵顧客養成回收的習慣,回購時就能以每個空瓶獲取兩零吉的現金回扣,這樣互惠互利的方式,讓許多顧客願意將瓶子進行回收,目前空瓶回收率高達30-40%。由於瓶子品質佳,設計方便好看,因此也有不少顧客將瓶子回收後用作隨身攜帶的水瓶。如此,這也間接地鼓勵他們減少飲用瓶裝水,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回收瓶在重新使用之前會經過三個階段的處理,瓶子和瓶蓋清洗後,會被隔離七天,然後再用清水洗一遍,瓶子以蒸熱氣殺菌。

再說,PP是可回收的塑料,如果顧客送到回收中心去,它還是一個可以循環使用的材料。由於這回收方式可提高廢料種類的純度與避免了顏料污染,這大大地提升了廢料的回收價值,就算無法在當地回收,也可以將這高純度廢料出口並再生成新品。

塑料容器由三個部分組成:瓶身、瓶蓋頂、翻蓋。當其中一部分有損壞,只需更換該部分配件,瓶子就可繼續使用,避免浪費。

容器回收對顧客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然而對生產者來說卻是耗時耗力的工作。回收瓶再重新使用之前會經過三個階段的處理,以確保無菌,首先工作人員將瓶子和瓶蓋逐個清洗,置於架子上隔離7天,然後再用清水洗過一遍,瓶子再以蒸熱氣殺菌,而瓶蓋則會以檸檬酸清洗過。因此顧客大可放心飲用。塑料容器由三個部分組成:瓶身、瓶蓋頂、翻蓋。當其中一部分有損壞,只需更換該部分配件,瓶子就可繼續使用。寬口塑料瓶,便於徹底清洗,不但讓清洗工作容易進行,也節省水足跡。

顧客養成回收習慣,空瓶的回收率高達30-40%。

單單是一個瓶子,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受訪者做了種種的考量,選擇了最適合的綠色包裝,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其他商家們效仿的,與其供應或使用一次性餐具杯具,用完即棄,不顧後果,不如和顧客一起,減少垃圾,減少浪費,做個地球好公民。

香蕉繩代替塑膠袋 一棵樹頂800個袋

身為減塑的一份子,受訪者不想給環境製造更多垃圾,於是花了數個月時間,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研製出蕉繩,再搭配特殊的繩結,做出了結實且承重力強的攜帶繩,當顧客取貨時,方便他們攜帶。“我們向果農收購廢棄的香蕉莖桿,將廢物利用,這種本地材料容易取得,成本低,製作也簡單,作為一次性用品,它變成垃圾後也會自動降解,不會毒害環境。”一棵香蕉樹就能製作出800條繩子,也就是說,減少了800個塑料垃圾!

那條蕉繩對絕大部分的商家和消費者來說是一件會不放在眼裡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不在乎那一點的浪費,但是受訪者在乎,就連製作果醬剩下的果皮,他也沒有浪費,全都送給友人用來製作清潔酵素,讓生產線零廢棄物!身為一個小型綠色企業的新手經營者,環保他不是說說而已。

自製的蕉繩搭配特殊的繩結,不僅結實,承重力也強,套在瓶子上便於攜帶。

而另一個叫人感到意外的事是,詩川把綁繩結的工作,外包給砂聾啞協會來做,這個難度不高的手上小活,給聾啞人士帶來了額外收入,雖說不多,但也不少。

洪詩川坦認,永續經營實際上執行起來與計劃中有很多的不同,自己並沒有很多的經驗,這一年他一邊做一邊學,也一邊調整,事情雖非想象中那般,但還是有發展的希望。

小團隊力量並不小

近年來,咖啡店、小吃店、咖啡館和奶茶飲品店在整個砂拉越如春筍般冒頭,到處都是,絕大多數的店家為顧客提供一次性杯具,因為成本低使用方便,消費者用完即棄,雙方都不會思及環境問題。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家店每天供應出10個塑料杯,1000家店就是1萬個,一個月合計就是30萬個,當然你我心裡清楚數量不只這樣。

受訪者把綁繩結的工作外包給砂聾啞協會來做,這個難度不高的手上小活,給聾啞人士帶來了額外收入。

也許你會說,全世界都在用,不差我一個,其實不是的,受訪者的酸奶生產線營運一年多,一個月售出約200至一千瓶,若以平均一個月500瓶來計算,一年就6000瓶。也就是說,他們避免了6000個塑料瓶的垃圾量。所以,不要小看一個人或一個店家的力量,你做我做他也做,一乘十再乘十,就能集結成巨大力量。

就如本文中所寫,綠色消費文化在本地還沒普及,萬事起頭難,做很少人做的事更是難,我們希望會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大中小型企業家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以永續經濟發展的模式來運作,讓環境、經濟與社區之間維持一個平衡。

報道:戴舒婷
照片: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一):循環經濟行不行?

今天, 當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