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护环境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就是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以手能做的角度,來思索步道的設計、施作与維護,做出符合最多人使用机會的步道,与自然環境深度結合。

徒步是一种休闲活动,如果沿途有生态美景,那徒步更是一种享受。

对于徒步爱好者而言,森林步道提供了他们进入大自然的途径,但是整建步道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手作步道的发起就是为了减低这些破坏,筑一条永续之路。

步道对自然景区环境与人文的影响包括:

◆使原本隐秘的自然区曝光,对野生生物造成干扰
◆步道边缘的植物遭践踏,植被受损,影响步道两旁树木的健康
◆因践踏而紧实化的土壤,不利于树木根部的发育
◆脆弱土壤损坏加剧
◆水文移位
◆改变生态过程
◆造成地方文化的冲击

以最简单的工具,做最无痕的步道。

梦想到实践:一条千里步道环宝岛

自2007年起台湾千里步道协会透过公私协力的方式,持续举办手作步道活动,十三年来,在全台自然保育区和国家公园修复与整建步道,副执行长徐铭谦引进美国阿帕拉契山径的环境维护理念,主张以手工方式维护步道,就地取材并与周遭自然景观融入,降低对生态环境与历史空间的扰动,以增进步道的永续性与整体性。

2006年,黄武雄教授所写的《梦想一条环岛千里步道》一文,促成了千里步道梦想的实践之路,经过五年时间,透过各界热情参与大家的合力,全长2,877公里,串联山、海、屯线之全台环岛路网规画终于完成,而与主干道连结,深入社区与聚落的区域路网,目前仍持续串联、延伸中。

步道志工齐力清整古道,大多数的工作是清整路面、移除藤蔓、倒木,少数若有路面流失、高低路差太大等情况,则需要砌石驳坎、设置横木跨桥、过溪踏脚石等更复杂的工法介入。

规划到施作:步道与周遭景观相融合

手作,以‘手’为限制,避免单一、快速与粗糙(对环境而言)的工程步道对大自然带来无法回复的伤害。步道不是少数人漫步的路径,而是公共空间,必须考虑公共休闲健行的需求,并在美感、安全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材料由材料堆放处,以人力传递方式将之运往工区使用。

因而手作步道不仅只是施作层次,而要从事前规划开始,顺应步道所在地的气候、地质、生态等环境特性,考量人文历史脉络、使用者特性与兼顾栖地整体性,结合传统工艺、在地知识与专业知能进行因地制宜的‘适切设计’。手作步道重视软体与服务,减少不必要的硬体,使步道与周遭景观相融合,施作减少外来材料在能量与资源的损耗,善用现地特性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为确保步道具备一定弹性能因应大自然的变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徐铭谦以古老的方式搬运木枝。
大自然里有最好的工具与材料。

就地取材 不破坏当地生态

很多的国家,包括我国,在整建森林步道系统的时候,会选择耐用、坚固或费用便宜的制作方式,比如水泥制作。同时,为了安全,步道附加了硬体设施,如:栏杆、铁柱等等。这不仅破坏生态景观,铺面也较欠缺缓冲和弹性,反作用力对行山者膝盖、脚踝伤害大,不适合长时间踩踏。当运用的外来材料增加,随之而来是搬运、施工的需求,为了让机具进入施工现场,往往必须拓宽路面,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另外水泥原料的取得对环境冲击性大、碳排放高,水泥路面汇集的高温,也容易使小型生物在阳光下干枯而死,加上人为步道设施在大自然中其实并不耐用,一旦损坏后续维养管理成本高,繁复的发包程序更使维护工作时程拉长。

就地取材,包括:运用当地的风倒木、崩落堆积散落的土石、于适当处开挖埋于地底之石块等。

而手作步道就地取材,在不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下进行。运用当地的风倒木、崩落堆积散落的土石、或于适当处开挖埋于地底之石块等,尽量让施作环境保有现地的特色或样貌。如果手作步道在现地环境找不到材料,材料会由材料堆放处,以人力传递方式将之运往工区使用;若步道状况许可,方考虑使用搬运车运送,以节省人力,若施作区域材料取得困难,则考虑向厂商承购能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的材料,如接近当地原生种的木材、与当地地质接近的石材等。

手作步道的工法包括:

步道路线整理:路迹整理、除草清理路幅、修整路面排水坡向、铺设路缘石、路面回填碎石夯实、冲蚀沟回填。
横向排水:设置导流木、砌石截水沟、节制坝。
阶梯:土木阶梯、砌石阶梯。
护坡:砌石驳坎。
桥:横木跨桥、过溪踏脚石、路线改道。

整建工程并没有对地方造成很大的改变,步道边缘的树木也保留下来,增加的只是步道的安全性和明显性,感觉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因为参与施作,更懂善待环境。

我在太平山偶遇参与过太平山鸠之泽手作步道的志工玉珊,于是向她了解了关于手作步道点点滴滴,记得玉珊说:“我们所用的木材都是取自在地森林,经过许多年以后,就算木材侵蚀或损坏,落在地上自然分解,融入土壤中也不会对土地和森林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它是属于哪里的原生物种。有些步道在制作时引进非在地的树木的木材,这样的木材耗损和分解后,会留下原本不属于那个环境的因子,对生态带来影响”。和她结伴入林,发现她对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很小心注意,她所注意的不仅是自己的安全,还包括对步道使用,她尽量以比较好的方式,踩踏在步道上。我因此认为,手作步道,不仅仅是让人在参与制作的当下做一件对环境友善的事,而是同时也将爱护环境的观念灌输到他们心里,留下长久的影响。

用双手开启很有温度的路,手作步道精神会存在在步道的内涵中(建议做大图)

挑战︰ 多方观点的对立

在志工们欢乐参与的背后,当然也不断遇到新典范在既有制度中适用的困难,推动的每一步都面临了观念的碰撞与挑战。徐铭谦表示:“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觉得维持自然最好,一是政府发包工程的,当然也有一种,是热心民众自己动手做,按照自己想法但其实并不友善自然,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要对话沟通以及改变制度的对象,各有不同的课题要处理。”公私协力的运作模式涉及了与林务局、国家公园、县市政府、环保团体、社区部落及大专院校、社区大学等单位的合作,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立场,因此观点上的碰撞是难免的。

新竹关西渡南古道。

她也在文章中提过:挑战同时来自于两个相反的方向:一边,是怕脏、怕杂草、怕泥泞,希望把城市里的整齐美观、舒适便利带入山林,这是步道水泥化、工程化的根源;另一边,则有所分歧。表面上共同点是‘最好什么都不要动、路是人走出来的’,然而其中一种强调‘个人的登山技能不需任何人为设施’,另一种则强调‘自然的完美秩序不容人为干扰’。无论自我定位是‘自然观察者’或‘山林挑战者’,两者都忽略了:当人进到自然的过程就已是破坏的因子,步道上的植被与土壤受到践踏冲击、走出捷径乃至复线化与冲蚀沟,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人’。 两边的观点相互对立、拉扯,步道工程摆荡于两种极端、恶性循环。有些人同时具备上述矛盾概念于一身,而所有走上步道的人,可能都认为自己是‘热爱大自然’的人。

人工搬运(石碇摸乳巷越岭古道)

尽管人事问题多,但手作从未停过,目前为止,台湾已经有一百多条步道操作过手作步道,千里步道协会近期正协助林务局整建彰化麒麟山步道、南投涩水社区,非林务局的部分有美浓龙肚国小后山步道、雪山主东峰步道、新竹千段崎古道、新竹飞凤古道等等,清整路面、移除藤蔓、倒木的工程未完,待续。

●《修一条路,回莎韵的家》2019
南澳古道修复项目

南澳古道——‘莎韵之路’隐身在南澳南溪的山林深处。回顾这古道的历史,除了是南澳泰雅族人的社路、猎径,在日治时期更成为警备道。近年来,罗东林区管理处与在地的爱南澳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合作,一步一步为古道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基础。

综合报道:戴舒婷
资料与图片:台湾千里步道协会提供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