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能否应对某种情境的感受,它涉及能力判断、信念觉察和自我认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而后被大量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深入地研究。
“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班杜拉在他的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这样评价自我效能对人的影响。的确,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他们新行为的习得、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抗击挫折和压力时的表现。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爱德华˙卡明斯说:“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能用好奇心、求知欲、愉悦等一切能够展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体验去冒险。”而孩子对于自我的认同,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表扬,而这些孩提时期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也会成为他们日后投入成人世界的重要心理能量储备。
1996年,班杜拉率领研究团队调查了279名11~14岁的孩子及他们的父母,结论很好地证明了孩子和父母双方的自我效能水平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方式也非常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水平。然而,并不是只要“夸”孩子就能起到好的作用,真正优质的激励行为是建立在以下的原基础之上的。
【如何正确表扬孩子】
芳芳上小学的时候,作文成绩特别好。为了能让女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每次芳芳在写作文的时候,妈妈总是不忘了说一句“你写得可真好”。刚开始的时候,芳芳听见妈妈夸赞自己,写得就更来劲儿了。但是随着夸赞次数的增加,芳芳渐渐对妈妈夸赞的言语感到了厌烦。有时候,妈妈在一旁夸个不停,她就会放下手中的笔,直愣愣地看着妈妈一言不发,直到妈妈知趣离开后,她才将笔拿起来重新构思作文。芳芳在日记中曾写道:“妈妈不厌其烦的夸奖让我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我现在真是烦透了。”
批评和表扬对孩子而言是同样重要的,表扬过度也有害。赞美太容易得到,人生就会失去意义,失去动力。孩子过多地被吹捧、被肯定,会让他们失去防御能力,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孩子的好成绩,父母既不能毫无表示,让他觉得不受重视,也不能过度赞扬,让他失去正确的方向。所以,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1)表扬要及时
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还要指出表扬的原因。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2)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3)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刷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要表扬,更要鞭策
当孩子取得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对其大加表扬,其实她们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表扬,不鞭策,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却看不到孩子尚存在的不足。这样会使孩子误会妈妈的意图,认为妈妈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很满意了,他可能因此会忘记自己的不足,从而变得骄傲自满。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考第一、当班长、得奖状都不是终极的成就,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不断进步和超越自己比得意于眼前的成绩更有意义。最后,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发脾气分两种】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甚至有时我们自己就身处这样的场景之中: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非吵着要。大人不答应,孩子马上就趴到地上连滚带爬地哭,好说歹说都不行。如果旁边有老人,那就更完蛋了,爷爷奶奶经常看不下去,挺身而出:“我出钱,给孩子买!”孩子年龄渐长,有了执念,动不动就会闹脾气、哭哭闹闹,甚至把发脾气当成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发脾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全家人发脾气的导火索。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难道真的只有“满足他”这一种做法吗?孩子都是哭着来到人世的,他们天生就会发脾气,因为发脾气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实现生存下去的目的,但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发脾气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单纯,家长在应对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把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先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发脾气。
纽约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图里奇(Stanley Turecki)把孩子的发脾气行为区分为两类:操作型发脾气(manipulative tantrum)和气质型发脾气(temperamental tantrum)。操作型发脾气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不买玩具我就在公共场所满地打滚、又哭又闹”的行为;气质型发脾气指的则是孩子正常的负面情绪表达,比如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让他感觉不舒服而发脾气。面对气质型发脾气,家长需要先做到充分的共情,表达自己对孩子这种难受的感觉可以理解,然后尽可能地想办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时,千万别跟孩子讲道理:“谁穿毛衣都是这个样子,你看那个小哥哥也穿毛衣,他就不闹。”这些话没有任何意义。在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要始终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观念与支持:“爸爸妈妈会尽全力帮你解决问题。”而对于操作型发脾气,处理手段就要复杂得多了,但本质上的原则还是只有一条: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坚定而不强硬。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去关注,而不是负面地关注。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家长会很直接地拒绝,然后自己也开始发脾气:“你见到玩具就要买!家里那么多玩具,你还要买!以后可怎么办!”其实,你不买就是了,大可不必非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对立面上。“不买”是你的权利,也很有可能是一种正确的养育抉择,那就不买呗,何必要激发亲子间的矛盾呢?而且这种矛盾还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让他变本加厉地发起脾气来。很多家长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都选择了强硬而不坚定,骂了两句,拗不过,也就妥协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选择坚定而不强硬,我不愿意给你买这个玩具,同时我也不愿意跟你发脾气。坚定而不强硬,做起来可远比听上去困难,你可能需要如下三个具体方法的加持。
第一,对孩子发脾气要警觉,但别有过激反应。
发脾气是孩子不开心的重要信号,我们还是应当多多观察和体会,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没有磕到、碰到、烫到?与此同时,切莫过激反应,比如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五官扭曲地问孩子:“宝宝你怎么了?”很多时候,在面对孩子那些没来由的脾气时,“扑克脸”甚至都是一种可选表情。很多老人带孩子时,就是因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反应过激,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第二,孩子没发脾气的时候更要积极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博士蒂法尼˙菲尔德观察、统计了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在同一场合中发脾气的概率,试图探究教养文化的差异是否影响了孩子们的脾气。她发现,法国小孩在吃西餐时比美国小孩更乖,在幼儿园里也更少打架。而两国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最大差异,就是对孩子“没发脾气”状态的积极关注程度。法国爸妈在孩子乖乖的时候也会多加鼓励,但美国爸妈总是认为小孩子乖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孩子发现他好好表现是得不到父母关注的时候,自然就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好好表现了。另外还要牢记:人多添乱。我们要尽量减小孩子发脾气所带来的社交辐射,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老人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那才更有可能出乱子。
第三,别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羞辱他。
孩子想买玩具,跟我们愿不愿意给他买玩具并无关系;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和我们是不是真的要给他出头,也没有关系。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我自己的事”,那恐怕他要冲我们发一辈子脾气,而我们也难逃“工具”的标签了。可有的家长会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上,甚至试图增加孩子的羞耻感:“你看你看,这儿有个小孩儿又哭着要买玩具了,真不知羞!”说实话,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解决方式,我从没见过这样做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的。
《21招让孩子独立》作者叶壮儿子沉迷于一切和火车有关的事物,拼接轨道当然也不例外。他在两岁多的时候,尤其爱玩这些可以一节一节拼成线路的轨道,但总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拼好它们的能力而大哭大叫。很明显,挫败感成为他发脾气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不管他,他会一直号哭;如果大人想上手帮帮忙,他又会因为父母不明白他摆设轨道的心意而更加生气。对于发脾气的他,“过问与帮助”是叶壮的义务,他不会说什么“玩不了就不要玩了!”这样的话,也不会不经允许就硬生生帮他把轨道拼好。叶壮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大一号的火车轨道,以匹配他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搞定的水平,同时把那套总惹他生气的复杂轨道收了起来,准备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第二件事是跟他妈妈一起拿出大量时间来陪他玩拼接轨道,让他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如何拼接、如何组装,同时也会在他拼得对、做得好时,第一时间给他鼓励。知道孩子喜欢火车,就算去奶奶家也让他带上火车和轨道,换着地方、换着花样地陪他一起玩。要想让孩子不因为挫败感而发脾气,就要提高他的能力与玩具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由此叶壮就获得了解决方案:降低玩具难度,帮助孩子提升相应的能力。他其实并没处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只是处理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身为父亲,我深知孩子在自己面前无理取闹地发脾气是一件多么容易让人感觉糟糕的事情。恰恰是这些负面的感受,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思考”“认真谨慎”这些成人的优势,甚至变成第二个开始发脾气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多多提醒自己,当面对着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时,我们不应站在他的对立面上,而应当成为他的同行者。很多家长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对子女的爱是毫无附加条件的。”这句话可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但从我们爱的对象——孩子那里看来,这些话成立吗?对这种无条件爱的评判,最有权利表态的应该是我们的孩子。那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当他们做得不够好甚至搞得一团糟时,他们还能否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呢?”
孩子的教养守则(上)
整理:游晼婷
摘自:《21招让孩子独立》&《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