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SDGs教育實踐(下):專題式學習課程 有形有神有樂趣

SDGs教育實踐(下):專題式學習課程 有形有神有樂趣

聯合國指出”教育”是實踐永續發展關鍵驅動力,教育工作對於地球的未來處於關鍵位置,因為我們會教育下一代成為各行各業。因此,對於永續發展思維帶入教學現場,是教育工作者不斷在思考的課題,而永續發展目標(SDGs)則是關鍵真實世界的媒介與錨點。

Eco Lodge創辦人蔡文珮與共事的教員們深入了解永續發展脈絡,進而透過交流共學以17項目標成為連結真實世界的錨點,再進一步進行以SDGs為核心內涵的教學活動與課程設計,將相關教學點子、想法帶到教學現場,一起為一個永續的世代努力。

教育活動 構思與設計
每逢學校假期,Eco Lodge安親班都會主辦小小假期營,讓放下課本喘氣的孩子們,可以趁着這時候和大伙兒一起玩中學,學中玩。蔡文 珮 認為假期營必須做得有形有神,不能只是為了做而做,因此每個假期營都會涉及專題式學習課程。方案設計有時很燒腦,有時很消耗時間和精神,文珮習慣以終為始,先設定活動要達成的目標後,才設計過程,盯着目標看,她更專註聚焦。擬定架構、大綱、目標和完成設計後,細節、組織和執行就交由老師們去處理和決定。文珮 不吝於與人分享自己的設計課程的方法,但她強調自己並不是設計課程的專家,她也是邊做邊學,平時會多留意其他國內外老師的方式,然後按照以下一些條件來設計課程。


1) 關聯性
選擇與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事物為主角,比如:衣、食、住、行、用等。將學習與生活現場掛鈎,這樣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也更容易產生興趣與感受,而在活動之後,也能將所學到的應用在生活上。回顧過去的活動,文佩曾以雞為主體,因為雞對每個不同家庭和種族的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普通而熟悉的食物。


2) 延伸性
為期幾天的假期營,需要一連串不同的活動來填滿整個過程,因此選擇延伸性廣的主角,活動設計起來比較容易,能涵蓋的內容和範圍也比較全面。比如今年五月的假期營,選了雞為主題,因為與雞相關的食品非常多,設計活動時就能增加活動的多元性、豐富性和創意。


3) 連貫性
由幾個不同活動組成的假期營,活動與活動之間要怎麼連串和連貫,才能讓整體設計更加完整,流程和學習也流暢?這一次活動與上一次活動有沒有連貫性?下一次活動能不能延續同樣的主體,在其他路線上發展?


4) 認知、社會情感與行動
專題式學習課程設計必須涵蓋兩個方面,一是認知,二是社會情感及行動。簡單來說,認知是認識與知道,而社會情感及行動是對與所認識到的事物的感覺、感想和回應。以目標12為大主題,在認知這一方面其目的是要讓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如何影響社會、經濟和環境,而在社會情感及行動這一邊,是要讓孩子意識到目標12與自己的關係,反思自己的角色與責任,並且採取一些相應行動。


5) 不同年齡層學員
考慮不同年齡層學員的能力與心智發展,分配合適的任務。比如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認知可以是對一些物品的基本認識,對年齡中上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認識物品是怎麼做出來的,對於能力更年長的一群,則教導他們生產與消費全過程所製造的污染。


6) 真實現場遊覽
文珮一直主張“向真實世界學習,為真實世界行動”,因此幾乎每次假期營她都會加入真實現場遊覽單元,讓孩子走進真實世界,透過五官體驗來認識世界,這不但能加深學習效果,也能讓孩子與世界連結。


7) 製造感官體驗
有時一些事實或議題需要以數量化的方式來說明它的程度或嚴重性,但是年幼的孩子對數量沒有概念,他們無法明白數字背後的涵義,也因此對數量沒有感覺和想法。碰到這種情況時,要想想,如何將一件事情視覺化和具體化,讓孩子透過感官體驗來明白事情。比如:生產一件衣服需要消耗2700公升的水資源,2700公升有多少呢?是足夠孩子喝三年的量。這樣解釋還是不夠,文珮就借來大水桶,裝了2700公升的水,讓孩子透過眼睛來學習數量。向學員們介紹快時尚時,會說明馬來西亞人平均一年丟棄兩千公噸的衣服,每一個美國人一年就丟掉37公斤的紡織廢料,課程設計請學員
提起37公斤的衣物,讓孩子進入社會情感這一塊來學習。

案例分享:
活動主題:“服“起責任 奔向永續
學習目標:提高學員對快時尚和紡織廢料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和理解
學習價值: 讓學員從服裝的歷史開始來認識服裝,接着到真實現場去了解服裝從農場到工廠,最終到達垃圾填埋場的整個生命周期。這整個過程除了幫學生建構有關的認知之外,學生也藉著親身體驗、見證與參與,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產生社會情感,續而採取相應的行動,從自身做起,實踐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並鼓勵別人一起這麼做,甚至將永續生活模式設為理想生活的指標。


活動內容:
‧服裝歷史說明會
‧服裝展
‧參訪本地傳統手工紡織工坊
‧參訪本地客制化衣服印刷廠
‧參訪二手衣物大賣場
‧認識快時尚與紡織廢料
‧打水戰
‧嘉賓主講
‧成果展

認知方面:
•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的?
• 我們為什麼需要穿衣服?
• 衣服從哪裡來?用什麼做的?
• 衣服是怎麼做出來的?
• 衣服上的標籤有什麼意思?
• 製造一件衣服需要用到多少水資源?
• 製造一件衣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 我們應該怎樣負責任地消費服裝?

社會情感與行動方面:
• 認識了時尚背後的故事後,我有什麼感想?
• 我要怎麼做?
• 我有哪些資源?

具體學習內容:
• 幫助孩子了解衣物製作的過程
• 學習金錢和支付的知識
• 學習辨認天然與化學加工材料
• 學習做出負責任的消費決策
• 學習分辨需要和想要

評估方法:
• 學員的參與度和討論表現。
• 學生完成的活動工作坊、報告或展示。
• 學生對SDG12、快時尚、紡織廢料等議題的理解程度的口頭或書面評估。

以學生完成的活動工作坊、報告或展示,評估學生的學習

知識補充: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負責任的消費是指利用服務和相關產品,滿足基本需求,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這種消費模式大量減少了對自然資源和有毒物質的使用,並減少了在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中污染物的排放,進而不會危及後代。負責任的生產是利用無污染的流程和系統創造商品和服務,保護能源和自然資源,為勞動者和消費者提供經濟可行、安全和健康,並在社會和創造給予回饋。

主要目標:
• 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自然資源
• 全球人均糧食浪費減半
• 大幅減少廢物的產生
• 促進大眾認識可持續的生活模式
• 鼓勵企業採用可持續的做法,並將相關資訊納入報告
• 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強科學和技術能力,採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 消除市場扭曲,避免鼓勵過度消費而造成浪費
• 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化學品和廢物

報道:戴舒婷
照片提供:Eco Lodge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四):通往零塑廢之路

零廢棄是循環經濟模式重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