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温书,父母捉狂 到底要我说几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待在家的时间比往日更多。这其中,居家自学这道课题,难为无数家长,亲子沟通若是不善,学习动力就被影响。而家长在督促孩子温书时,最常面对“不专心、拖拉、无法静坐”等问题。“你到底要我说几次?”这句话是否耳熟能详?诸位家长是否点头如捣蒜、心有戚戚焉?

当环境不符合你的期待或需求,就会引起你感到不舒服。根据资深心理谘商师林明申在近日一场“你到底要我说几遍”线上讲座中提到,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整理出人的基本需求基本分为:确定感、安全感、重要感、多元性、与人的连接感、成就感、贡献感。

那么常见的亲子冲突情境和背后的心理状态有哪些?我们先来看看一则家长和孩子的对话。

家长:“摸东摸西,磨蹭了20分钟还写不到一行字!”

*字写好好,不要看东看西,走来走去……,这一题你又做错……,你到底要我讲几次!?讲100次都没用!

*你知道我们做工多辛苦吗?你却整天在玩手机,我们只是要你好好读书有错吗?

孩子:肚子痛又不是我要的!(真实想法)看到作业就很累!(缺动机没动力)

爸妈生气了,怎么办?(长大些)哼!我的老师都没有这样坏。从战斗——逃跑反应到缺专注力低成就感

*你倒不如让我死!我去死掉算了!
*是,我什么都不好,我笨咯!
*你们偏心,不公平,法特(Fxxx)

以上谈话是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勾起了许多家长脑海里的画面/回忆?我们先来整理,现实生活中,孩子有哪些令父母抓狂的事?

1) 课业学习进度
2) 出路、就业前程
3) 品性操行
4) 人际沟通能力
5) 精神困扰
6) 其他

有发现吗?上述谈话中,父母的注意焦点都在孩子没完成的事,而不是他们“老实坐下来温书”这件事。所以他们只看结果,没看孩子的进步。

四岁的孩子开始会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所以五六岁的孩子打骂或许有用,到了更大一点,八岁,再继续打骂孩子或许就会衍生“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是笨”的想法。到了9/10岁,自我开始发展,发现师长也有不会的东西,他们就会开始顶嘴。

而低龄孩子每天“玩”的时间本来就应该占据更多,无心学习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父母瞧见孩子多动、不专注,焦虑担心的情绪就会涌上来。

父母常看见孩子不专注,却忘了肯定坐下温书这件事。

亲子沟通第一法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所谓负面情绪的真相,是你有灾难性思维或你的需要未被满足。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向来可以考70/80分,这一次突然捧回60分。你询问为什么,孩子回答“这是全班最高分”。问问自己,是不是之前所有的紧张和担心都消失了?

这是因为父母带着过去的比较(一直都考70/80分),而他的期待没有获得满足(这次60分)。所以家长要记得,不是别人做了什么,是自己的需要没有满足,所以才会产生焦虑、担心,带着过去的比较投射在未来,接着产生负面情绪。

要如何轻松转移负面情绪,方法如下:

1)眼看上方做一个深呼吸。

2)想五样同性质的东西,比如五种水果、五个国家、五种车子等等。

3)再做一个深呼吸。

4)给自己肯定的内在语言或画面,例如:
一个人心地再好,如果脾气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我们是大,孩子是小,所以我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亲子沟通第二法则:问题归属

首先要先明白,谁是家中那个有负面情绪的人,谁就有问题;谁有困扰,就是谁有问题。

父亲:“孩子,快八点了,你上网课快迟到了。”
孩子:“我很累,我想再睡……”

父亲:“你看你,你昨晚到底又玩手机玩到几点睡,怎么那么不负责任……”
(可以看出这时候父亲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他“希望孩子上网课”的需求没被满足。)

孩子:“你出去了,吵死了!”
(孩子也有负面情绪,觉得自己未被尊重和疼爱)

家长可以怎么做?:使用“你”讯息、“我”讯息

父亲:“你还好吗?”你说你想再睡,不过上网课的时间到了,怎么办呢?
(父亲积极倾听,并把问题带出来讨论)

孩子:“我昨晚赶作业做迟了,好啦,我休息多五分钟你再叫我好吗?”
(孩子坦诚行为,自己提出解决方法)

要明白,父母是人不是神,借由“我”讯息坦诚表示自己的需要与担心。“我看到你很累……但是我担心你……”

亲子沟通第三法则:积极倾听,共商对策

接着,家长和孩子才能倾听彼此对事情的观点、情绪感受和认同感。以不批判、信任、尊重,和最重要的“沟通”来陪伴孩子成长。

父亲:“孩子,多五分钟到了,八点上网课了!”
孩子:“爸,我很累,我想再睡……。”

父亲:“你是说你想再睡,我也看得出宝贝很累,不过我担心你再不起床会来不及点名,被记缺课,我们可以怎么做帮你提神呢?需要用湿毛巾的方法吗?”

孩子:“好吧,我起床了。”或者“我真的是不想起床。”

父亲:“是啰,你睡不够是很累、不想起床的,不过我们说话要算话,二来我希望你是好学生,好学生是不会无故缺课的,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孩子:“好吧,拉我起床吧。”

以“我们”取代命令、商量对策,湿毛巾方法则是沾湿毛巾保留5-8%水分,盖在孩子脸上保管清醒。

【孩子小动作多多时……】

一般孩子会出现的小动作包含:玩铅笔、玩橡皮擦、喝水上厕所、揉纸条、挖“金矿”(鼻屎)……,而父母一般会出现的“无效”指令则有:别玩铅笔、不要玩橡皮擦、别总是上厕所……

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亲子沟通里的三大法则,和三大策略:
一、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使用轻松转移情绪法)。
二、问题归属(用“你”、“我”讯息)。
三、积极倾听、工商对策(“我们”替代命令)。

沟通三大法则+策略+正向的一句话

比如去除“不要”、“别”,孩子通常听过就算,以“来,写字了”,“来,握笔”取代。周遭环境也很重要,选择安静没有电视机(去除声光打扰)的地方,再来,桌面上放基本文具(尺、橡皮擦、笔、作业簿)即可。学习之前提醒孩子先上厕所,如果过程中人有三急,那就把温书时间加多15分钟。若是孩子在过程中突然想到其他待做事项,让他先记下来,结束后再完成。

【孩子走神时……】

参考建议:记得沟通三大法则(强调不带批判的言语)+关怀的眼神和动作

可以这么做:

1)咳咳……(提示我注意到了)
+睁大眼微笑

2.“还顺利吗?”
+可以摸摸孩子的头并注视他

3.“宝贝你还好吧”
+装萌样

要营造学习型家庭,家长的情感反应很重要。比如孩子学习时,父母是展示“批判”还是展示“爱、轻松、喜悦”?同时,要记得掌握机会教育,当孩子被批评并修改行为后,比如静下来学习,要问他如何做到主动静心,并给予称赞。再来,撇除“孩子不专注、不能静心”这些小行为,不妨把时间线拉长来看,父母可以问问自己,“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请相信极少有全好或全坏的孩子,大部分在中间,要怎么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优点才是重点。

【叶佩佩教师分享:与孩子共进退的妈妈】

“来到中心时,他是一个10岁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语言障碍、多动症患者。语言测试后,孩子的能力约莫在5/6岁阶段。最基本的中文字都不会,上课不能专心,走来走去,发出很多声音,很多问题。最赫赫有名的事迹,经过我的办公室对我说了一句“老师我要大便”然后直接脱裤就地解决。

同学会向我通风报信,早上他又挨老师骂、被惩罚,屡屡耳闻。曾经一次,因为想了解学校状况,所以我拨电询问学校老师,听了五分钟就无法继续,听到的评价全是负面,不敢想像他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两年上课,把他从5岁程度慢慢拉拔到8岁进度,最重要已经可以准时、专注上课,平时上课的互动也都非常良好,很有礼貌,而这些改变是很扎实、稳固的。”

把孩子拉回他原本的程度来教导是其一,学习态度要如何调整?孩子会跟从学习的对象,从来都只有他喜欢的人。在这里,叶老师特别钦佩这名孩子的妈妈。她完全百分百接纳自己孩子的不足。从不觉得孩子丢人,“虽然这样,我孩子还是挺好的对吧”,单亲妈妈非常忙碌,但是在有限的时间范围里,她都竭尽全力去付出,中心之前搞了个亲子绘本故事比赛,这名妈妈也参赛了,最难得的是“共进退”这件事,很多父母可以“共进”,但是“退”则不好说了。无论如何我都在,我百分百接纳任何样子的你,这名妈妈做到了。

报导:游晼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